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169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光学板、至少一光源、一反射片、一太阳能电池模组和一控制模组。该光学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光源用于提供光至该入光面。该反射片配置于该光学板下方,且用于反射部分所述光至该光学板。该太阳能电池模组配置于该反射片下方,且用于接收穿过该反射片的部分所述光,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该控制器电性连接至该太阳能电池模组,且用于储存所述电能,并将所述电能输出给供电目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具扩展功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光利用率较高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产品,如液晶显示器、手机等,其功能在于向提供亮 度充分并且分布均勻的平面光源。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包括一扩散 片10、一导光板11、一光源12和一反射片13。该导光板11包括一入光面110、一与该入光 面110相连的出光面112和一相对该出光面112的底面114。该扩散片10设置于该导光板 11的出光面112上方。该光源12为一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其设置于该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0旁。该反射片13设置于该导光板11的底面114 下方。从该光源12发出的光通过该入光面110进入该导光板11,并被转换为平面光分别 从该出光面112和该底面114射出该导光板11。从该导光板11的底面114射出的光到达 该反射片13,大部分被该反射片13反射后重新进入该导光板11,但也有部分会穿过该反射 片13。其中,穿过该反射片13的光除不能被有效利用,从而降低了该背光模组1的光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利用率较高的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学板、至少一光源、一反射片、一太阳能电池模组 和一控制模组。该光学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该光源用于提供光至该入光面。该反 射片配置于该光学板下方,且用于反射部分所述光至该光学板。该太阳能电池模组配置于 该反射片下方,且用于接收穿过该反射片的部分所述光,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该控制模组 电性连接至该太阳能电池模组,且用于储存所述电能,并将所述电能输出给供电目标。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因具有太阳能电池模组,所以可将穿透反射片的光转换成电 能,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利用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结构侧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侧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聚光片的菲涅尔透镜聚光于太阳能芯片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控制模组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背光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 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2,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2包括一 光学板21、一反射片22、一光源23、一太阳能电池模组(solar cellmodule) 24和一控制模 组25。其中,光学板21例如是一导光板,图2绘示为平板导光板,但其亦可为楔型导光板。 该光学板21、该反射片22和该太阳能电池模组24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该背光模组2 还可更包括一光学膜片组20,配置于光学板21上方。此外,背光模组2还可更包括一框架 (图未示),用于收容所述光学膜片组20、光学板21、反射片22、光源23、太阳能电池模组24 和控制模组25。该光学板21包括一侧面作为入光面210,一相邻该入光面210的出光面212 和一相对该出光面212的底面214。该光学板21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制得。该光源23可为冷阴极萤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其设 置于该光学板21的入光面210旁。此外,光学板21的与入光面210相对的侧面216亦可作 为另一入光面。也就是说,侧面216旁可设置另一光源。另外,该光学膜片组20设置于该光 学板21的出光面212上方,其可包括多个光学膜片,如扩散片200、上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BEF) 202和下增光片204,其中该下增光片204相邻该光学板21的出光 面212设置。该反射片22设置于该光学板21的底面214下方。需注意的是,上述之光学 膜片的数量及种类仅为举例之用,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光学膜片的数量及种类。该太阳能电池模组24设置在该反射片22下方。太阳能电池模组24例如为聚光 型太阳能电池模组,其例如包括一太阳能电池240和一聚光片(condensing film) 2420该 太阳能电池240位于该反射片22下方,用于将射到其上的光能转换为电能,本实施方式中, 该太阳能电池240为III-V型太阳能电池,其例如包括多个太阳能芯片241。该聚光片242 设置在该反射片22和该太阳能电池240之间,其可为包括多个如图3所示的菲涅尔透镜 (Fresnel lens) 243之菲涅尔透镜片或是为反射式增亮片(dual 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 DBEF)。请参阅图4,该控制模组25包括一充电控制器(charge controller) 250、一储 电装置251、一放电控制装置(power controller) 252和一控制电路253。该充电控制器 250分别电性连接该太阳能电池240和该储电装置251。该储电装置251为一可充电电池 (rechargeable battery),本实施方式中,该储电装置251为锂离子可充电电池。该放电控 制装置252分别电性连接该储电装置251和该控制电路253。放电控制装置252更电性连 接至光源23与一充电接口 254之至少其中之一。该控制电路253用以控制该放电控制装置 252输出所述电能。放电控制装置252包括一控制感应器(control sensor) 255和一节能 控制器(energy-saving controller) 256,该节能控制器256分别电性连接该控制感应器255和该放电控制装置252。此外,该控制模组25可进一步包括一直流/交流转换器(DC/ AC switch) 257,其分别电性连接该放电控制装置252和该光源23。另外,控制模组25可进 一步包括一保护开关258,其电性连接至光源23,以于过载时自动断电。 本实施例之背光模组2中,从该光源23发出的光通过该入光面210进入该光学板 21,在该光学板21内被转换为平面光,并分别从该出光面212和底面214射出。从该光学 板21的底面214射出的光射到该反射片22,大部分被该反射片22反射后经该底面214重 新进入该光学板21,少部分光穿过该反射片22并射到该太阳能电池模组24。射到该太阳 能电池模组24的光经该聚光片242会聚至该太阳能电池240的太阳能芯片241。该太阳能 电池240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并输出给该控制模组25的储电装置251。该储电装置251在 该充电控制器250的控制下充电,将所述电能储存于其内。当需要将该储电装置251内的电能提供给供电目标时,如将电能提供给该光源 23,该控制感应器255提供感应信号给该节能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学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  至少一光源,用于提供光至该入光面;  一反射片,配置于该光学板下方,且用于反射部分所述光至该光学板;  一太阳能电池模组,配置于该反射片下方,且用于接收穿过该反射片的部分所述光,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以及  一控制模组,电性连接至该太阳能电池模组,且用于储存所述电能,并将所述电能输出给供电目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毅豪郑新安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