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238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它包括旨在附装到汽车的防撞梁上的纵长弹性体(1),在该纵长弹性体的旨在面对防撞梁的第一侧(11)上形成有沟槽(2),该沟槽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用于安放碰撞感测元件例如软管,其中,所述沟槽的两端均由具有预定弧度的弯曲部段(22)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在保证安装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与碰撞有关的感测信号的输出性能和品质。性能和品质。性能和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行人保护装置。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行人保护装置的旨在安装在汽车的前部部件尤其是防撞梁上的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行人保护装置通常设置在汽车的前部并且用于当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或即将发生碰撞时起作用,以将对行人的伤害降至最小程度。已知的行人保护装置包括附装在汽车的前部部件例如防撞梁上的吸能材料。在智能化的行人保护装置中,还已知例如与吸能材料相关联地设置包括传感器的感测元件,以便检测碰撞程度并通知汽车控制系统采取进一步的或更多的应对措施,例如触发或致动行人保护装置的铰链执行机构等。
[0003]已有用于将形式为可变形泡沫塑料的吸能材料附装在防撞梁上的固定件,该固定件可以带有用于检测碰撞程度的感测元件。然而,目前已知的固定件的结构设计存在固定力不足、容易松动、与其他部件相干涉、以及在防水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而且,在利用已知的固定件安装固定行人保护装置后,虽能实现部分行人保护功能,但其有效区域范围受限,特别是用于检测碰撞的感应输出信号的强度及质量容易受到较大的影响,从而需增加额外的其它感测装置来支持信号传输以便实现预设功能,这增加了开发及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种结构优化、设置合理的行人保护装置固定组件。
[0005]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它包括旨在附装到汽车的防撞梁上的纵长弹性体,在该纵长弹性体的旨在面对防撞梁的第一侧上设置有沟槽,该沟槽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用于容置碰撞感测元件、例如软管,其中,所述沟槽的每端均包括具有预定弧度的弯曲部段。
[0006]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使得与碰撞信号的感测有关的结构得以优化,提升了所感测的碰撞信号的稳定度,缩减系统获取信号反馈时间,与行人保护装置的铰链执行机构的后续触发、提升等一系列活动形成良好的反馈。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可以增强安装固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07]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并且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的说明,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细节及其优点。在附图中:
[0008]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的透视图;
[0009]图2为图1所示的固定组件沿线G

G剖开的视图;
[0010]图3为图1所示的固定组件的细部C的放大图;
[0011]图4为图1所示的固定组件的细部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且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所述说明旨在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3]本专利技术的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可以用于将作为行人保护装置的一部分的吸能材料(例如可变形泡沫塑料)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碰撞感测元件(例如橡胶软管)固定到汽车的前部部件(尤其是防撞梁)上,并且也可以用于连接并固定到其它前部部件、例如前保险杠。
[0014]本专利技术中的方向是以汽车正常置于地面时的状态为参照确定的,其中,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即图1中向上的方向)并且与之相关联的部件部分称为“上部”或“顶部”,朝向地面的方向为“下”(即图1中向下的方向)并且与之相关联的部件部分称为“下部”或“底部”。
[0015]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可以包括纵长弹性体1,该纵长弹性体1的纵向方向(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对应于汽车的横向方向)的尺寸显著大于其竖向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并且该纵长弹性体1在其纵向方向上略微弯曲,以便有利于匹配它将被附装于其上的防撞梁的形状。
[0016]在纵长弹性体1的在安装状态下面对防撞梁(未示出)的第一侧11上,设置有整体上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沟槽2,以用于容纳碰撞感测元件(未示出)。特别地,所述沟槽2的形状、位置和/或深度可以根据车身的结构以及需获取的碰撞信号的要求来确定,以便提升或改善该沟槽2所容纳的碰撞感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质量和稳定性。
[0017]在此,碰撞感测元件尤其可以是封闭的空心软管、例如橡胶软管,它可以在发生碰撞时随着吸能材料变形,由此导致其内部压力改变。该软管内压力的变化可以被与软管相连的电气部件、例如传感器检测到,所检测的信号可以被传送给汽车的控制单元以用于确定碰撞的程度、力度和碰撞位置等,以用于进行触发或致动行人保护装置的铰链执行机构等进一步的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沟槽2的主要部分可以是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连续且平直的部段、在此称为“中间部段”21。当然,该沟槽2的主要部分或者说中间部段21也可以构造成断续的、甚至点状的部段,以用于通过卡扣接合(类似于扣纽扣的方式)接纳软管的主要部分。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沟槽2的端部构造成弯曲的,由此形成具有预定弧度的弯曲部段22。换句话说,沟槽2可以构造成使其两端均由具有预定弧度的弯曲部段22形成。在此,所述预定弧度例如可以是25度或更大的弧度。特别地,所述弯曲部段22可以通过向回弯折、亦即大致朝向沟槽2的中间部段21弯折而形成。
[0019]优选地,如图1所示,沟槽2还在两端分别包括倾斜部段23。各个倾斜部段23相对于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中间部段21形成角度,并且朝向相应的端部弯曲部段22延伸以便与该弯曲部段22相接续,由此与端部的弯曲部段22一起界定出大致环形的空白空间。所述空白空间可以作为避让空间,以免本专利技术的固定组件在安装期间或安装后与其它部件相干涉。
[0020]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例,沟槽2沿纵向方向延伸成使得该沟槽2的端部部分—即弯曲部段22—与纵长弹性体1的端部基本上齐平或略微超出所述纵长弹性体1的端部,由此该弯曲部段22形成固定组件的端部。此外,有利地,沟槽2布置成至少使其主要部分—即中间部段21—沿着纵长弹性体1的上边缘延伸,并且使其端部的弯曲部段22从纵长弹性体1的下
边缘开始延伸直至超出纵长弹性体1的上边缘。
[0021]这样,如可从图1中看出的,沟槽2的各端的弯曲部段22与相应的倾斜部段23可以界定出大致水滴形的避让空间。而且,由弯曲部段22与倾斜部段23界定的避让空间可以位于固定组件的两端。在此,可以在至少一个避让空间的范围内在纵长弹性体1中形成通孔12(见图1右侧),以用于例如作为拖车钩孔,允许将可被连接到防撞梁上的拖车钩穿过。
[0022]仍参见图1,优选地,沟槽2可以由两个相对的边沿20界定而成,所述边沿20可以相对于纵长弹性体1的第一侧11的主体表面突出。优选地,所述两个边沿20中靠上的边沿可以与纵长弹性体1的上边缘齐平,由此共同构成纵长弹性体1的顶部表面。
[0023]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固定组件还可以包括连接沟槽2的弯曲部段22与中间部段21的切边24。所述切边24尤其可以由边沿20中靠上的边沿从中间部段21向两个弯曲部段22延伸而成。这种切边24有利地形成了沟槽2的不同部段之间的加强梁或加强肋,增强了固定组件的安装稳定性并且有利于提高或确保沟槽2中的碰撞感测元件的信号输出品质。有利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人保护装置的固定组件,包括旨在附装到汽车的防撞梁上的纵长弹性体(1),在该纵长弹性体的旨在面对防撞梁的第一侧(11)上设置有沟槽(2),该沟槽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用于安放碰撞感测元件、例如软管,其中,所述沟槽的每端均包括具有预定弧度的弯曲部段(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2)还在每端包括倾斜部段(23),所述倾斜部段相对于纵向方向形成角度并且与相应的弯曲部段(22)相接续,由此与相应的弯曲部段一起界定出优选为水滴形的避让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2)的两端的倾斜部段(23)通过连续且平直的中间部段(21)相连。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长弹性体(1)的顶面两端均设置有倒L形的遮盖件(3),该遮盖件界定并覆盖用于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萍刘家成赵祺
申请(专利权)人:大陆汽车安全系统长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