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9679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能够兼顾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与驾驶者的驾驶姿势的轻松程度。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以及转向盘,设置在所述转向轴上,以旋转所述转向轴,其中所述转向盘具有在操舵中立状态中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辐条、以及由所述辐条所支撑的轮辋,且所述辐条与所述轮辋之间具有连接部,所述轮辋具有从所述连接部往下方延伸的下轮辋部,所述轮辋具有对应于所述转向轴的里面侧、以及相反于所述里面侧的表面侧,所述轮辋具有从横截面上观看为最靠近所述表面侧的最表面部,所述转向盘的所述下轮辋部形成有面向乘客侧的握持面,且所述握持面形成在比所述最表面部更靠所述轮辋的内侧的部位。最表面部更靠所述轮辋的内侧的部位。最表面部更靠所述轮辋的内侧的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转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steering)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驾驶辅助技术有关的研究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可是,在驾驶辅助技术中,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与对车辆用转向装置进行操作的驾驶者的驾驶姿势的轻松程度是课题。
[0003]例如,在现有技术中,驾驶者能够以手握持转向盘来保持转向盘的平衡,且能够沿着顺时钟方向或逆时钟方向转动转向盘来带动转向轴旋转,由此经由传达机构连接到转向轮而驱动车辆进行转向。其中,在一般驾驶模式中,驾驶者通常以双手分别握持在转向盘的车宽方向上的最右侧与最左侧(即,3点钟方向与9点钟方向)。此时,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最为稳定。然而,这样的驾驶姿势导致驾驶者的手肘悬空,对驾驶者而言容易累积疲劳。相应于此,在驾驶补助模式中,由于车辆的驾驶正由驾驶辅助系统进行辅助,从而驾驶者可以将双手分别握持在转向盘的左下方侧与右下方侧(即,3点钟方向与9点钟方向的下方侧)、或者以单手握持转向盘的左下方侧或右下方侧。此时,驾驶者的手肘靠近身体侧,且驾驶者的手指不需紧握转向盘,从而驾驶者能够具有较为轻松的驾驶姿势。然而,当车辆的驾驶条件从驾驶补助模式切换为一般驾驶模式时,驾驶者仍需尽速换成一般驾驶模式中的驾驶姿势,导致驾驶者基于安全性考量也未能真正地放松。若驾驶者仍采用较为轻松的驾驶姿势,则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不稳定而有安全上的疑虑。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能够兼顾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与驾驶者的驾驶姿势的轻松程度为目的。而且,进而有助于发展可持续输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能够兼顾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与驾驶者的驾驶姿势的轻松程度。
[0006]本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以及转向盘,设置在所述转向轴上,以旋转所述转向轴,其中所述转向盘具有在操舵中立状态中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辐条、以及由所述辐条所支撑的轮辋,且所述辐条与所述轮辋之间具有连接部,所述轮辋具有从所述连接部往下方延伸的下轮辋部,所述轮辋具有对应于所述转向轴的里面侧、以及相反于所述里面侧的表面侧,所述轮辋具有从横截面上观看为最靠近所述表面侧的最表面部,所述转向盘的所述下轮辋部形成有面向乘客侧的握持面,且所述握持面形成在比所述最表面部更靠所述轮辋的内侧的部位。
[000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向盘具有从所述转向盘的中央往所述连接部延伸的第一虚拟线、从所述转向盘的中央往所述轮辋的下方延伸的第二虚拟线、以及从所述转向盘的中央往所述第一虚拟线与所述第二虚拟线的中间延伸的第三虚拟线,且所述握
持面形成在所述下轮辋部上与所述第三虚拟线相交的部位。
[000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面从所述下轮辋部与所述第三虚拟线的交点往所述连接部延伸。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轮辋部形成有比所述握持面更靠下方侧且朝向所述轮辋的内侧上升的上升部。
[0010]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转向盘的下轮辋部形成有面向乘客侧的握持面,且握持面形成在比轮辋的最表面部更靠轮辋的内侧的部位。如此,无论车辆处于哪种驾驶模式,即使驾驶者采用较为轻松的驾驶姿势而以手握持在下轮辋部上,驾驶者的大拇指能够放置在比最表面部更靠轮辋内侧的握持面上来增加与转向盘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据此,本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能够兼顾车辆用转向装置的转向性能与驾驶者的驾驶姿势的轻松程度。
[0011]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所用的轮辋沿着截面线A

A

的截面示意图;
[0015]图4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00:车辆用转向装置;
[0018]110:转向轴;
[0019]120:转向盘;
[0020]122:辐条;
[0021]124:轮辋;
[0022]124a:最表面部;
[0023]124b:下轮辋部;
[0024]126:连接部;
[0025]128:握持面;
[0026]129:上升部;
[0027]130:操作介面;
[0028]C:中央;
[0029]L1:第一虚拟线;
[0030]L2:第二虚拟线;
[0031]L3:第三虚拟线;
[0032]P:交点;
[0033]S1:里面侧;
[0034]S2:表面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所用的轮辋沿着截面线A

A

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转向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用转向装置100的具体组成,但此仅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36]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转向装置100包括转向轴110以及转向盘120。其中,转向轴110例如是经由传达机构连接至车辆的转向轮(未示出),转向盘120设置在转向轴110上,且其平面方向与转向轴110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如图2所示那样)。如此,驾驶者能够以手握持转向盘120来保持转向盘120的平衡,且能够沿着顺时钟方向或逆时钟方向转动转向盘120来带动转向轴110旋转,由此经由未示出的传达机构连接到转向轮而驱动车辆进行转向。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制车辆用转向装置100的具体结构、以及其所应用的车辆的具体结构等,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37]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转向盘120具有在操舵中立状态(即图1的状态)中沿着车宽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辐条122、以及由辐条122所支撑的轮辋124,且辐条122与轮辋124之间具有连接部126。作为一种示例,转向盘120的中央C设有操作介面130,而辐条122从操作介面130往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平行于车宽方向。相应于此,构成为连续的圆环状结构的轮辋124作为转向盘120的外周部件而环绕辐条122与操作介面130等且由辐条122所支撑。如此,辐条122与轮辋124之间的连接部126大致位在轮辋124的车宽方向上的最右侧与最左侧。然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以及转向盘,设置在所述转向轴上,以旋转所述转向轴,其中所述转向盘具有在操舵中立状态中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辐条、以及由所述辐条所支撑的轮辋,且所述辐条与所述轮辋之间具有连接部,所述轮辋具有从所述连接部往下方延伸的下轮辋部,所述轮辋具有对应于所述转向轴的里面侧、以及相反于所述里面侧的表面侧,所述轮辋具有从横截面上观看为最靠近所述表面侧的最表面部,所述转向盘的所述下轮辋部形成有面向乘客侧的握持面,且所述握持面形成在比所述最表面部更靠所述轮辋的内侧的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亮立石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