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9062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车辆包括:前侧板,前侧板位于车辆靠近驾驶舱的位置,碰撞吸能结构安装在前侧板上,碰撞吸能结构包括:车架,车架的一端连接至前侧板靠近车辆底盘的一侧,车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前纵梁的一端连接至前侧板,且与车架位于前侧板同侧,前纵梁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前纵梁吸能盒;防护壳,防护壳安装在前侧板上,且在防护壳上设置有多个防护壳吸能盒;其中,多个车架吸能盒、多个前纵梁吸能盒以及多个防护壳吸能盒能够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进行吸能减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在车辆受到撞击后,由于碰撞能量过大,进而对驾驶员以及乘客造成危害的技术问题。而对驾驶员以及乘客造成危害的技术问题。而对驾驶员以及乘客造成危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轻型载货汽车因其价格低廉和载货能力强等特点,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车辆前端碰撞吸能结构是保证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轻型载货汽车前端的碰撞吸能空间狭小,吸能区的长度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吸能盒的压溃长度,减弱了吸能盒的吸能效果,吸能效果差,导致传入驾驶舱的碰撞能量过大,对驾驶员及乘员造成较大的危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能够解决在车辆受到撞击后,由于碰撞能量过大,进而对驾驶员以及乘客造成危害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车辆包括:前侧板,前侧板位于车辆靠近驾驶舱的位置,碰撞吸能结构安装在前侧板上,碰撞吸能结构包括:车架,车架的一端连接至前侧板靠近车辆底盘的一侧,车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前纵梁的一端连接至前侧板,且与车架位于前侧板同侧,前纵梁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前纵梁吸能盒;防护壳,防护壳安装在前侧板上,且在防护壳上设置有多个防护壳吸能盒;其中,多个车架吸能盒、多个前纵梁吸能盒以及多个防护壳吸能盒能够在车辆受到碰撞时进行吸能减震。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车辆上设置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吸能盒以及防护壳吸能盒后,进而在车辆上形成了吸能通道;其中,车架、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前纵梁吸能盒一起形成第一吸能传力通道;而防护壳吸能盒与防护壳则形成第二吸能传力通道;在车辆收到碰撞过程时,防护壳吸能盒首先吸能,其次是车架吸能盒,最后则是前纵梁吸能盒,车架、前纵梁、防护壳,两条第二吸能传力通道的共同作用,可以保证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少的传递进驾驶室内,从而有效的对汽车驾驶员以及乘客进行了保护,提高了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性。
[0006]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前纵梁包括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防护壳包括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设置在车架两侧,第一前纵梁位于第一防护壳与车架之间,第二前纵梁位于第二防护壳与车架之间。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设置在车架两侧后,进而实现了对驾驶员左右两侧的保护,当车辆在受到撞击后,左右两侧的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能够首先进行吸能,进而减小了驾驶舱中驾驶员以及乘客受到的撞击,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0008]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车辆还设置有前横梁,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以及
车架安装在前横梁上,且前横梁的两端连接至第一防护壳与第二防护壳。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前横梁的设置实现了对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以及车架的安装,进一步的在车辆受到撞击后,第一前纵梁、第二前纵梁以及车架在第一前横梁的支撑下,能够有效的进行吸能,从而也保证了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性。
[0010]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一纵梁的一端连接至前横梁;第二纵梁,第二纵梁的一端连接至前横梁,且第二纵梁与第一纵梁平行设置;其中,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远离前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横梁,且车架吸能盒设置在第一横梁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以及第一横梁的设置,提高了车架吸能盒的吸能效率,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
[0012]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车架吸能盒与第一横梁之间螺栓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采用螺栓连接后,提高了车架吸能盒与第一横梁之间的连接效率,同时螺栓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也节省了安装以及更换成本。
[0014]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车架吸能盒为矩形钣金件结构。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车架吸能盒设置为矩形钣金件结构后吸能效果较佳,采用钣金件结构后,也降低了成本。
[0016]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防护壳吸能盒焊接至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防护壳吸能盒采用焊接方式后,提高了防护壳吸能盒与防护壳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防护壳吸能盒的吸能效率。
[0018]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前纵梁吸能盒与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之间为螺栓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采用螺栓连接后,提高了,前纵梁吸能盒与第一前纵梁以及第二前纵梁之间的连接效率,同时螺栓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也节省了安装以及更换成本。
[0020]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多个防护壳吸能盒间隔设置在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上。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多个防护壳吸能盒的间隔设置方式,提升了个防护壳吸能盒的吸能效率,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0022]进一步的,在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本体,车辆本体靠近驾驶舱的位置设置有前侧板;如上述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碰撞吸能结构安装至前侧板。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车辆在设置有上述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后,具备了上述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再作一一赘述。
[0024]综上,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0025]i)通过在车辆上设置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吸能盒以及防护壳吸能盒后,进而在车辆上形成了吸能通道;其中,车架、车架吸能盒、前纵梁、前纵梁吸能盒一起形成第一吸能传力通道;而防护壳吸能盒与防护壳则形成第二吸能传力通道;在车辆收到碰撞过程时,防护
壳吸能盒首先吸能,其次是车架吸能盒,最后则是前纵梁吸能盒,车架、前纵梁、防护壳,两条第二吸能传力通道的共同作用,可以保证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少的传递进驾驶室内,从而有效的对汽车驾驶员以及乘客进行了保护,提高了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性;
[0026]ii)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设置在车架两侧后,进而实现了对驾驶员左右两侧的保护,当车辆在受到撞击后,左右两侧的第一防护壳以及第二防护壳能够首先进行吸能,进而减小了驾驶舱中驾驶员以及乘客受到的撞击,有效的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方案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所述车辆包括:前侧板(10),所述前侧板(10)位于所述车辆靠近驾驶舱的位置,所述碰撞吸能结构(100)安装在所述前侧板(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结构(100)包括:车架(20),所述车架(2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前侧板(10)靠近车辆底盘的一侧,所述车架(20)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车架吸能盒(211);前纵梁(30),所述前纵梁(3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前侧板(10),且与所述车架位于所述前侧板(10)同侧,所述前纵梁(30)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前纵梁吸能盒(33);防护壳(40),所述防护壳(40)安装在所述前侧板(10)上,且在所述防护壳(40)上设置有多个防护壳吸能盒(43);其中,多个所述车架吸能盒(211)、多个所述前纵梁吸能盒(33)以及多个所述防护壳吸能盒(43)能够在所述车辆受到碰撞时进行吸能减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30)包括第一前纵梁(31)以及第二前纵梁(32);所述防护壳(40)包括第一防护壳(41)以及第二防护壳(42);所述第一防护壳(41)以及所述第二防护壳(42)设置在所述车架(20)两侧,所述第一前纵梁(31)位于所述第一防护壳(41)与所述车架(20)之间,所述第二前纵梁(32)位于所述第二防护壳(42)与所述车架(2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设置有前横梁(51),所述第一前纵梁(31)、所述第二前纵梁(32)以及所述车架(20)安装在所述前横梁(51)上,且所述前横梁(51)的两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防护壳(41)与所述第二防护壳(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钢何志刚杨松徐国伟徐军营张鹏飞杨福生胡磊杨文亮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知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