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支架、底盘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4659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支架、底盘总成及车辆,安装支架设于车辆纵梁,纵梁远离车辆内部的一侧为第一安装侧,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纵梁连接,第一支架部分向第一安装侧方向伸出形成伸出部,第二支架设于第一支架远离纵梁的一侧,第二支架靠近伸出部一侧连接第一支架。本技术解决现有安装支架存在增加板簧间距不便,需要增加车架宽度,导致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装支架、底盘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车辆中,由于钢板弹簧前安装支架为普通u型支架,只能安装在车架纵梁的正下方,造成钢板弹簧安装只能在车架纵梁的正下方,造成钢板弹簧板簧间距较窄,最终造成整车侧倾刚度较低,影响整车操控性能,如果增加板簧间距,需要增加车架宽度,造成车架重量上升,影响整车轻量化和制造成本。

2、由此可见,现有安装支架存在增加板簧间距不便,需要增加车架宽度,导致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支架、底盘总成及车辆,解决了现有安装支架存在增加板簧间距不便,需要增加车架宽度,导致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安装支架,设于车辆纵梁,纵梁远离车辆内部的一侧为第一安装侧,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纵梁连接,第一支架部分向第一安装侧方向伸出形成伸出部,第二支架设于第一支架远离纵梁的一侧,第二支架靠近伸出部一侧连接第一支架。

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架与纵梁连接保证安装支架能够与纵梁相连,第二支架用于与板簧相连接,伸出部的设置能够在不增加车架宽度的情况下,增加板簧间距,避免了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第一支架和第二之间连接,使得板簧能够安装连接车辆纵梁,第二支架紧贴伸出部设置,保证第二支架在连接板簧时,能够提供更大的板簧间距。

4、进一步的,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第一安装侧配合,第二支撑件连接第一支撑件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伸出部设于第二支撑件。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件的设置使得第一支架能够与纵梁连接,第二支撑件连接第二支架和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具有伸出部。

6、进一步的,第一支架包括:加强肋板;加强肋板设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第一安装侧的一侧,加强肋板连接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加强肋板用于加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连接强度,防止车身遭受晃动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发生弯折,导致板簧错位失效的情况,加强肋板位置的设置防止加强肋板与纵梁发生干涉。

8、进一步的,第一支架靠近伸出部的一端为弯折端,弯折端向靠近第二支架方向弯折以形成限位部,限位部包围第二支架的至少一侧;限位部与伸出部包围限定第一安装空间的至少两侧,第二支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限位部的形成防止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发生滑脱,第二支架向车辆外部方向滑出于第一支架,同时限位部能够增加与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10、进一步的,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一护板与限位部贴合,第二护板设于第一护板靠近纵梁的一侧,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之间形成第二安装空间。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用于固定连接板簧,第二安装空间用于容纳板簧,防止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对板簧进行干涉。

12、进一步的,第二安装空间覆盖伸出部,纵梁靠近第二支架的一侧为第二安装侧,第二安装空间部分向靠近第二安装侧方向伸出于伸出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安装空间覆盖伸出部,并有部分伸出设置,使得第二安装空间在安装板簧时,能够提供更大的板簧间距的同时,通过第二安装侧的支撑连接,使得板簧与纵梁之间连接更加的稳固。

14、进一步的,第一支架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与第二安装侧连接,安装部连接伸出部靠近第二安装侧的一端。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安装部的设置保证第一支架能够与纵梁进一步连接,安装部增加第一支架与纵梁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第一支架与纵梁之间的安装连接稳定性,防止第一支架与纵梁之间出现连接不稳定,导致板簧失效的情况。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底盘总成,设于车辆,底盘总成包括:纵梁,如上任一项实施例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设于纵梁。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安装支架的设置能够在不增加车架宽度的情况下,增加板簧间距,避免了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纵梁用于安装安装支架,本技术实施例的底盘总成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的安装支架,因而具有如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安装支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8、进一步的,第一安装侧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第一支架包括: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配合。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能够提供给第一支架更多的安装选择,在纵梁上获得更多的安装位置,能够适应更多的场景,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配合,保证第一支架能够与第一安装侧之间进行连接。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的安装支架。

21、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实施例的安装支架,因而具有如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安装支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2、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3、(1)第一支架与纵梁连接保证安装支架能够与纵梁相连,第二支架用于与板簧相连接,伸出部的设置能够在不增加车架宽度的情况下,增加板簧间距,避免了成本上升车架重量上升的问题,第一支架和第二之间连接,使得板簧能够安装连接车辆纵梁,第二支架紧贴伸出部设置,保证第二支架在连接板簧时,能够提供更大的板簧间距;

24、(2)限位部的形成防止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发生滑脱,第二支架向车辆外部方向滑出于第一支架,同时限位部能够增加与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25、(3)第二安装空间覆盖伸出部,并有部分伸出设置,使得第二安装空间在安装板簧时,能够提供更大的板簧间距的同时,通过第二安装侧的支撑连接,使得板簧与纵梁之间连接更加的稳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装支架(100),设于车辆纵梁(130),所述纵梁(130)远离车辆内部的一侧为第一安装侧(13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靠近所述伸出部(111)的一端为弯折端,所述弯折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架(120)方向弯折以形成限位部(115),所述限位部(115)包围所述第二支架(120)的至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12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23)覆盖所述伸出部(111),所述纵梁(130)靠近所述第二支架(120)的一侧为第二安装侧(132),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23)部分向靠近所述第二安装侧(132)方向伸出于所述伸出部(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

8.一种底盘总成,设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总成包括:所述纵梁(13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支架(100),所述安装支架(100)设于所述纵梁(1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侧(131)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第二安装孔(118);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支架(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支架(100),设于车辆纵梁(130),所述纵梁(130)远离车辆内部的一侧为第一安装侧(13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0)靠近所述伸出部(111)的一端为弯折端,所述弯折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支架(120)方向弯折以形成限位部(115),所述限位部(115)包围所述第二支架(120)的至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12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支架(100),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钢杨松徐国伟徐军营耿亮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知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