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158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3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限位铰链和车辆,自限位铰链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活动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连接车身侧围,且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连接下翻侧门,且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平行设置;铰链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可转动相连;其中,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限位铰链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1、为了便于司乘人员的使用,车辆的车身上通常设置有活动式的侧门,侧门通过铰链从而实现与车身的活动连接。铰链是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相对转动的机械装置,铰链可由可移动的组件构成,或者由可折叠的材料构成。

2、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侧门打开时容易撞伤车身,影响外观。但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同时成本也会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限位器或者缓冲块增加铰链的限位功能,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限位铰链,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活动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连接车身侧围,且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连接下翻侧门,且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挡板平行设置;铰链轴,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可转动相连;其中,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

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由于车辆的下翻侧门打开时容易撞伤车身侧围,从而影响外观。因此设置自限位铰链与下翻侧门、车身侧围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铰链轴,通过对自限位铰链的上下合页结构的设计,实现了自限位铰链旋转后自身的限位功能,防止了开门时撞伤车身侧围,不增加其他限位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构成上下合页结构,铰链轴穿设于第一本体,且铰链轴的两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二本体。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抵接,此时自限位铰链处于限位状态,下翻侧门位于打开状态;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互抵接,避免下翻侧门和车身侧围的碰撞。

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套,第一轴套设于第一本体的端部,且第一轴套内设有铰链轴;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轴套,第二轴套设于第二本体的端部,且第二轴套内设有铰链轴;其中,第二轴套和第一轴套同轴设置;第一轴套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轴套,第二本体上形成第二轴套,铰链轴的分别穿设于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以使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通过铰链轴实现整体安装。同时第二轴套、第一轴套和铰链轴同轴设置,以实现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绕铰链轴旋转。第一轴套上设有第一挡板,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通过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的相对旋转改变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位置关系。

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设于第一本体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凹槽,能够减轻第一本体的重量,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的轻量化;第一凹槽设于第一本体靠近第一挡板的一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装配时,铰链轴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内,结构简单稳定,降低了装配的复杂性。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本体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下翻侧门;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且第二凸起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其中,第二凸起朝远离下翻侧门的方向延伸;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二状态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设于第一凹槽中。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连接板用于连接下翻侧门;第二凸起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且第二凸起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套,第二凸起朝远离下翻侧门的方向延伸,加工工艺简单,限位结构更简洁。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二状态时,下翻侧门位于关闭状态,此时至少部分第二凸起设于第一凹槽中,避免第二凸起和第一本体碰撞时产生噪音,同时减少由于碰撞造成自限位铰链损坏的可能性。

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铰链轴上套设有连接轴,且连接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内;其中,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本体绕铰链轴旋转。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连接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内,铰链轴套设于连接轴内,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轴套绕铰链轴旋转,避免在旋转过程中第二轴套的磨损,提高实用性。优选的,连接轴和铰链轴活动连接,使连接轴能够绕铰链轴的轴线方向旋转,连接轴和第二轴套固定连接,通过连接轴实现第二轴套套铰链轴的轴线方向旋转;同时通过连接轴减少第二轴套和第一轴套的间隙。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两个第一轴套相对设置;其中,第二轴套夹设于两个第一轴套之间。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可以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两个第一轴套之间形成有凹陷部(也就是第一凹槽),第二本体上形成有凸起的第二轴套,第二轴套配合在凹陷部内,铰链轴穿设于第二轴套,且铰链轴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一轴套。当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轴套时,第一本体呈“u”型。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通过在第一本体的两端头增加凸起的第一挡板,在第二本体中间位置增加凸起的第二挡板,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旋转到一定角度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贴形成限位。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两个第一挡板;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二挡板沿第一距离的方向上设有第二长度;其中,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第一本体上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的第一轴套时,第一轴套上对应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沿铰链轴的轴线方向设置,两个第一挡板之间存在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之间能够容纳第二轴套,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同样沿铰链轴的轴线方向设置,且第二挡板设有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距离,能够实现当自限位铰链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板对第二挡板的限位,从而实现自限位铰链的自限位功能。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本体固定至车身侧围;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二安装孔将第二本体固定至下翻侧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将第一本体固定到车身侧围上;第二安装孔设于第二连接板上,通过第二安装孔将第二本体固定到下翻侧门上。

18、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自限位铰链;车身侧围,车身侧围连接第一本体;下翻侧门,下翻侧门连接第二本体。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具有如第一实施例的自限位铰链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0、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1、(1)设置自限位铰链与下翻侧门、车身侧围连接,自限位铰链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限位铰链(10),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12)和车身侧围(11)的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限位铰链(1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0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限位铰链(10),用于实现车辆的下翻侧门(12)和车身侧围(11)的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限位铰链(1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限位铰链(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钢杨松徐国伟徐军营章志红李云斌谢朋庄家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知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