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169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源化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和抗体通过单个B细胞流式分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源化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肽,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体。

技术介绍

[0002]SARS

CoV

2 不断进化成多种变异株,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Lambda和Omicron等。目前,Omicron 是主要的流行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潜伏期短以及免疫逃逸能力强等特点。为了控制SARS

CoV

2的发病率和重症率,亟需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疫苗和中和抗体。
[0003]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中提到,对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以采用康复者恢复期的血浆进行治疗。血浆疗法起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康复期患者体内可能含有多克隆抗病毒抗体,可帮助杀灭或者清除病毒。但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来源有限、难于质控、中和抗体滴度低。从 SARS 中吸取的教训表明,一些针对 S 蛋白中非 RBD 区域的非中和抗体(nAbs)可能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所以开发广谱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对预防或治疗 COVID

19 非常必要。
[0004]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S 蛋白中的许多片段(S1

NTD,RBD,S2)可以作为广谱中和抗体的靶点。它们以S1

RBD、S1

NTD 或 S2 区为靶点,阻断 SARS

CoV
r/>2 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干扰 S2 介导的膜融合或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感染。研究发现,虽然 NTD 抗体有较强中和活性,但是 NTD 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特点,作用表位一般都比较聚集,所以对变异株的中和能力较差。而 S2 亚基是病毒和细胞膜融合的关键蛋白,是 S 蛋白中最保守的结构,和人致病性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是63

98%。然而,分离到的 S2 抗体的中和能力有限,也没有关于体内保护数据的报道, S2 抗体是否能预防感染还有待确定。所以相比而言,RBD 抗体不仅有强中和能力,并且更具有广谱性,更适用于当前抗SARS

CoV

2 药物的研发。
[0005]目前国内外均有新冠中和抗体的分离研究报道,采用单细胞分选、抗体基因组深度测序和噬菌体展示技术等方法,一批靶向 RBD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被分离出来,如 1F11、2F6、CA1、CB6、BD

368

2等,这些抗体展现出了较强的体外中和活性(IC50<1 μg/mL)。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进入临床使用的单克隆抗体不能有效中和 Omicron 变异株,因此之前批准使用的 Bamlanivimab,Etesevimab 等单克隆抗体被限制使用于可能感染 Omicron 变异株个体中。在 SARS

CoV

2 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和变异株免疫逃逸的背景下,分离出更多的强效中和抗体作为备选非常必要,同时将这些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抗体进行各种配伍,探索鸡尾酒疗法,可以更有效地避免病毒发生免疫逃逸,目前本领域尚无已报道的类似广谱抗体以及抗体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组具有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提供所述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新冠病毒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基于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所述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 CDR1、CDR2 和 CDR3 以及轻链可变区的 CDR1、CDR2 和 CDR3 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 ID NO.1 的第 26

33、51
‑ꢀ
58 和 97

115 位氨基酸以及SEQ ID NO.3 的第 27

32、50

52、89

97 位氨基酸;或者(2)SEQ ID NO.5 的第 26

33、51

57 和 96

111 位氨基酸以及 SEQ ID NO.7 的第 26

34、52

54 和 91

102 位氨基酸;或者(3)SEQ ID NO.9 的第 26

33、51

58 和 97

115 位氨基酸以及 SEQ ID NO.11 的第 26

31、49

51 和 88

97 位氨基酸。
[000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 ID NO.1 以及 SEQ ID NO.3;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该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
ꢀ“
LY

F6HK”;或者(2)SEQ ID NO.5 以及 SEQ ID NO.7;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该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LQL

B6HL”;或者(3)SEQ ID NO.9 以及 SEQ ID NO.11;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该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的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LQL

D6HL”。
[0008]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 SEQ ID NO.13 所示,所述轻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 SEQ ID NO.15或SEQ ID NO.17所示,其中,SEQ ID NO.15为Kappa型轻链的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7为Lamda型轻链的恒定区氨基酸序列。
[0009]其次,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编码上述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多核苷酸,编码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组合分别如下所示:SEQ ID NO.2 以及 SEQ ID NO.4;具有该重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以及轻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
ꢀ“
LY

F6HK”;或者SEQ ID NO.6 以及 SEQ ID NO.8;具有该重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以及轻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LQL

B6HL”;或者SEQ ID NO.10 以及 SEQ ID NO.12,具有该重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以及轻链可变区编码多核苷酸一个具体技术方案的抗体被命名为“LQL

D6HL”。
[00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源化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以及轻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IDNO.1的第26

33、51

58和97

115位氨基酸以及SEQIDNO.3的第27

32、50

52、89

97位氨基酸;或者(2)SEQIDNO.5的第26

33、51

57和96

111位氨基酸以及SEQIDNO.7的第26

34、52

54和91

102位氨基酸;或者(3)SEQIDNO.9的第26

33、51

58和97

115位氨基酸以及SEQIDNO.11的第26

31、49

51和88

97位氨基酸。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以及轻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下所示:(1)SEQIDNO.1以及SEQIDNO.3;或者(2)SEQIDNO.5以及SEQIDNO.7;或者(3)SEQIDNO.9以及SEQIDNO.11。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3所示,所述轻链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5或SEQIDNO.17所示。4. 一种编码权利要求2或3所述人源化广谱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编码所述抗体重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以及编码所述抗体轻链的可变区的多核苷酸分别如下所示:(1)SEQIDNO.2以及SEQIDNO.4;或者(2)SEQIDNO.6以及SEQIDNO.8;或者(3)SEQIDNO.10以及SEQIDNO.12。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码单克隆抗体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编码抗体重链恒定区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IDNO.14所示,所述轻链恒定区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IDNO.16或者SEQIDNO.18所示。6. 一种表达权利要求2或3所述人源化高中和活性抗新型冠状病单克隆抗体的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含有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一鸣胡彩琴李丹朱彪王铮苏俊威郝彦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