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陶瓷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49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6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体,陶瓷体包括电极层叠部,电极层叠部具有沿第一轴线方向交替层叠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其中第一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一外层内部电极,第一外层内部电极在与第一内层内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位置处及附近缺失,第二内部电极包括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在与第二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的位置处及附近缺失,并且电极层叠部包括一对外层部和内层部,其中第一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层叠在外层部上,内层部位于外层部之间并且第一和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层叠在内层部上。二内层内部电极层叠在内层部上。二内层内部电极层叠在内层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陶瓷电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面涉及多层陶瓷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国际公开(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175034号(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当在具有包含Ni作为主要成分的内部电极的陶瓷体上烘焙包含Cu作为主要组分的外部电极时,外部电极中的Cu在与Ni反应的同时扩散到内部电极中。由于这种现象,陶瓷体在靠近外部电极的内部电极端部膨胀。
[0003]在陶瓷体中,由于内部电极的这种膨胀,只有靠近外部电极的区域倾向于在层叠方向上膨胀。在陶瓷体中,由此产生的内应力集中在角部,从而更容易产生裂纹。此种裂纹的产生在具有大量层叠内部电极的高高度陶瓷体(high

height ceramic body)中更为显著。
[0004]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中,降低外部电极在陶瓷体上的烘烤温度以抑制外部电极中的Cu扩散到内部电极中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由于通过降低烘烤温度降低Cu和Ni之间的反应速率,因此可抑制Cu扩散到内部电极中。
[0005]相关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国际公开第2014/175034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然而,当外部电极在陶瓷体上的烘烤温度降低时,外部电极变得难以充分烧结。结果,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中,容易产生因外部电极的致密性降低而导致的长期可靠性降低、外部电极与陶瓷体的连接强度不足等问题。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抑制在高高度陶瓷体中产生裂纹。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其包括:陶瓷体,其包括电极层叠部和一对覆盖部,该电极层叠部具有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沿第一轴线方向交替层叠,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引出至陶瓷体的第一端面,该第一端面垂直于与第一轴线正交的第二轴线,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引出至陶瓷体的垂直于第二轴线的第二端面,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包含Ni作为主要成分,一对覆盖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从两侧覆盖电极层叠部,并且分别构成陶瓷体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陶瓷体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或大于在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的方向上尺寸的1.5倍;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其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端面覆盖部以及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并且包含Cu作为主要成分,该第一和第二端面覆盖部分别覆盖陶瓷体的第一和第二端面,该第一延伸部从第一端面覆盖部延伸到陶瓷体的第一和第二主面,该第二延伸部从第二端面覆盖部延伸到陶瓷体的第一和第二主面,其中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一外层内部电极,该第一内层内
部电极具有带有四个角部的矩形平面形状,该第一外层内部电极被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对应于第一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处及其附近缺失,其中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包括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该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具有带有四个角部的矩形平面形状,该第二外层内部电极被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对应于第二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处及其附近缺失,其中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在俯视角度具有带有180度不同取向的相同矩形平面形状,并且第一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在俯视角度具有带有180度不同取向的相同平面形状,并且其中电极层叠部包括分别与一对覆盖部相邻的一对外层部以及位于一对外层部之间的内层部,第一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层叠在一对外层部中,第一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层叠在内层部中。
[0011]在上述多层陶瓷电容器中,在电极层叠部中,层叠于外层部的外层内部电极的图案与层叠在内层部的内层内部电极的图案不同,由此可在陶瓷体的角部附近设置不存在内部电极的电极缺失区域。结果,在上述多层陶瓷电容器中,即使当内部电极由于外部电极中的Cu的扩散而膨胀时,应力也不太可能集中在陶瓷体的角部。因此,在上述多层陶瓷电容器中,可抑制在陶瓷体的角部产生裂纹。
[0012]第一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可分别成形为在对应于第一和第二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的全部位置处及其附近缺失。
[0013]第一外层内部电极可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具有相对缩窄部,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与第一外部电极的第一延伸部重叠的整个区域中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缩窄,第二外层内部电极可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具有相对缩窄部,其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与第二外部电极的第二延伸部重叠的整个区域中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缩窄。
[0014]在第一外层内电极中,相对缩窄部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可等于或小于第一内层内部电极的尺寸的三分之二,并且在第二外层内电极中,相对缩窄部在第三轴线方向上的尺寸可等于或小于第二内层内部电极的尺寸。
[0015]第一外层内部电极也可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不与第二外部电极的第二延伸部重叠,并且第二外层内部电极也可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第二轴线方向上不与第一外部电极的第一延伸部重叠。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沿图1的A1

A1'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剖视图;
[0018]图3是沿图1的B1

B1'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沿图1的A2

A2'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剖视图;
[0020]图5是沿图1的B2

B2'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剖视图;
[0021]图6A和图6B是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内层内部电极的平面图;
[0022]图7A和图7B是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外层内部电极的平面图;
[0023]图8是示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24]图9A和图9B是在步骤S01中制备的内层陶瓷片的平面图;
[0025]图10A和图10B是在步骤S01中制备的外层陶瓷片的平面图;
[0026]图11是在步骤S01中制备的覆盖陶瓷片的平面图;
[0027]图12示意性地说明了步骤S02;
[0028]图13是说明步骤S03的平面图;
[0029]图14是示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外层内部电极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0030]图15是示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外层内部电极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并且
[0031]图16是示出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外层内部电极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10。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彼此正交的X轴、Y轴和Z轴。X轴、Y轴和Z轴定义相对于多层陶瓷电容器10固定的固定坐标系。
[0033]多层陶瓷电容器10的配置
[0034]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10。图1是多层陶瓷电容器10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A1

A1'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10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B1

B1'线截取的多层陶瓷电容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体,包括电极层叠部和一对覆盖部,所述电极层叠部具有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沿着第一轴线方向交替层叠,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被引出到所述陶瓷体的垂直于与第一轴线正交的第二轴线的第一端面,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被引出到所述陶瓷体的垂直于第二轴线的第二端面,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包含Ni作为主要成分,所述一对覆盖部在第一轴线方向上从两侧覆盖所述电极层叠部,并且分别构成所述陶瓷体的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所述陶瓷体在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或大于在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的1.5倍;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二外部电极,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包括第一端面覆盖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包括第二端面覆盖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包含Cu作为主要成分,所述第一端面覆盖部和所述第二端面覆盖部分别覆盖所述陶瓷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端面覆盖部延伸到所述陶瓷体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并且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端面覆盖部延伸到所述陶瓷体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一外层内部电极,所述第一内层内部电极具有带有四个角部的矩形平面形状,所述第一外层内部电极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与所述第一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处及附近缺失,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包括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和第二外层内部电极,所述第二内层内部电极具有带有四个角部的矩形平面形状,所述第二外层内部电极成形为在俯视角度在与所述第二内层内部电极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处及附近缺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正贵石井佳祐服部贵之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