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915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栅极结构、覆盖介质层、栅极引出电极、引出孔、源极引出电极、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以及隔离绝缘层。其中,覆盖介质层内具有开口,开口暴露出栅极结构。栅极引出电极至少位于开口内,与栅极结构相接触。引出孔位于开口内,沿厚度方向贯穿栅极引出电极以及栅极结构,以暴露出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源极引出电极位于引出孔内,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引出孔相对的两侧。隔离绝缘层位于源极引出电极与栅极引出电极和栅极结构之间。上述半导体器件具有较低的电压降以及损耗。半导体器件具有较低的电压降以及损耗。半导体器件具有较低的电压降以及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半导体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器件由于其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性能、更高的转换效率在电子、通讯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0003]与肖特基二极管(Schottky Barrier Diode,简称SBD)相比,常规的纵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Vertic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VDMOS)器件的势垒较高,从而使得VDMOS器件的电压降相较于SBD明显偏高,进而导致在部分应用中VDMOS器件的损耗过大。
[0004]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VDMOS器件的电压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有效降低VDMOS器件的电压降。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栅极结构、覆盖介质层、栅极引出电极、引出孔、源极引出电极、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以及隔离绝缘层。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位于衬底的表面。栅极结构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衬底的表面。覆盖介质层覆盖栅极结构;覆盖介质层内具有开口,开口暴露出栅极结构。栅极引出电极至少位于开口内,与栅极结构相接触。引出孔位于开口内,沿厚度方向贯穿栅极引出电极以及栅极结构,以暴露出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源极引出电极位于引出孔内,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引出孔相对的两侧。隔离绝缘层位于源极引出电极与栅极引出电极和栅极结构之间。
[0007]本申请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采用如上结构。上述半导体器件中的引出孔贯穿栅极引出电极和栅极结构,使得源极引出电极利用引出孔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此外,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引出孔相对的两侧。如此,本申请在没有增大半导体器件面积且不占用半导体器件有效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引出孔将源极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使得SBD集成于半导体器件必有的外延层内,从而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势垒,进而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电压降,使得半导体器件在一些应用中的损耗减小,有利于提高上述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0008]可选地,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包括: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埋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引出孔的一侧。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埋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引出孔远离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埋层的一侧。
[0009]可选地,栅极引出电极还位于覆盖介质层远离栅极结构的表面。
[0010]可选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衬底的表面。栅极,位于栅介质层远离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的表面。
[0011]可选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且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且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0012]基于同样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衬底。于衬底的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衬底的表面形成栅极结构。形成覆盖介质层,覆盖介质层覆盖栅极结构;覆盖介质层内具有开口,开口暴露出栅极结构。于开口内形成栅极引出电极,栅极引出电极与栅极结构相接触。于栅极引出电极内以及栅极结构内形成引出孔,引出孔暴露出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位于引出孔相对的两侧。于引出孔的侧壁形成隔离绝缘层。于引出孔内形成源极引出电极,源极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
[0013]本申请实施例中,半导体器件采用如上方法制备。首先,于栅极引出电极内和栅极结构内形成引出孔,暴露出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其次,在引出孔内形成源极引出电极,以将源极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如此,本申请在没有增大半导体器件面积且不占用半导体器件有效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引出孔将源极引出电极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使得SBD集成于半导体器件必有的外延层内,从而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势垒,进而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电压降,使得半导体器件的损耗减小。因此,上述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减小了半导体器件在一些应用中的损耗,进而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且没有增加额外的制备成本。
[0014]可选地,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衬底的表面形成栅极结构,包括:于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衬底的表面形成栅介质材料层。于栅介质材料层远离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的表面形成栅极导电层。刻蚀栅极导电层以形成栅极,并刻蚀栅介质材料层以形成栅介质层,栅介质层和栅极共同构成栅极结构。
[0015]可选地,形成覆盖介质层,包括:形成覆盖介质材料层,覆盖介质材料层覆盖栅极结构。刻蚀覆盖介质材料层,以形成具有开口的覆盖介质层。
[0016]可选地,于开口内形成栅极引出电极,栅极引出电极与栅极结构相接触,还包括:于覆盖介质层远离栅极结构的表面形成栅极引出电极。
[0017]可选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且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且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21]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1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20所得结构的剖面
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形成栅极结构的流程图;
[0024]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3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4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6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7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中步骤S80所得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0

衬底;11

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111

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111A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位于所述衬底的表面;栅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覆盖介质层,覆盖所述栅极结构;所述覆盖介质层内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暴露出所述栅极结构;栅极引出电极,至少位于所述开口内,与所述栅极结构相接触;引出孔,位于所述开口内,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栅极引出电极以及所述栅极结构,以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源极引出电极,位于所述引出孔内,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电连接;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所述引出孔相对的两侧;隔离绝缘层,位于所述源极引出电极与所述栅极引出电极和所述栅极结构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埋层包括: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埋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所述引出孔的一侧;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埋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且位于所述引出孔远离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埋层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引出电极还位于所述覆盖介质层远离所述栅极结构的表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远离所述衬底的表面;栅极,位于所述栅介质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的表面。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且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或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且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6.一种半导体器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衬底;于所述衬底的表面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外延层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峰相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