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436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悬架组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前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把手、转向柱和连接组件,转向把手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至转向柱;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连接组件上,固定装置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至少部分处于支架本体外部的工作状态和处于支架本体内的收纳状态。通过上述设置,在未使用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固定装置的空间占用率,并可以避免驾驶者在骑行过程中和固定装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设备的功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摩托车上设置有搭载智能设备的固定装置,以便于提高摩托车的人机交互性,并提高驾驶者的驾驶体验。
[0003]现有的智能设备固定装置一般以爪式卡接的形式和摩托车连接。具体地,固定装置的安装底座均为球头紧固结构,固定装置通过安装底座固定在车把上。但上述固定装置的结构占用空间较大,突出物较多,从而不利于提高固定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固定装置结构紧凑性的摩托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连接至车架的前轮和后轮;悬架组件,前轮和后轮均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转向系统,转向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前侧,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把手、转向柱和连接组件,转向把手通过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至转向柱;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连接组件上,固定装置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至少部分处于支架本体外部的工作状态和处于支架本体内的收纳状态。
[0007]进一步地,连接组件包括上压块和上联板,上压块和上联板连接后形成有固定转向把手的容纳槽,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上压块上。
[0008]进一步地,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升降机构的上表面和支架本体的上表面平齐。
[0009]进一步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和碰合开关,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碰合开关均设置在支架本体中,固定件和限位件连接,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固定件的下侧,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支架本体,弹性件套设于限位件,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限位件设置,且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弹性件设置。
[0010]进一步地,支架本体的下侧设置有通孔,通孔的上端向通孔的径向延伸并形成有环形凸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接部,固定部穿过环形凸台和固定件连接,抵接部设置在通孔中;弹性件远离固定件的一端抵接至环形凸台上,碰合开关围绕通孔设置。
[0011]进一步地,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固定件和碰合开关分离,限位件在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直至限位件处于与环形凸台抵接的第一位置,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固定件和碰合开关卡接,限位件处于与环形凸台分离的第二位置。
[0012]进一步地,碰合开关上设置有第一卡钩,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卡钩,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分离,当升降机构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卡钩和第二卡
钩卡接。
[0013]进一步地,支架本体包括底座和上盖,底座和上盖固定连接,通孔和环形凸台均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解锁摩托车的感应装置。
[0014]进一步地,固定件内设置有开口朝下的连接部,限位件和连接部连接。
[0015]进一步地,固定装置还包括卡接件,卡接件和便携式设备连接,当升降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卡接件和固定件卡接。
[0016]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可以将固定装置设置在连接组件上,减少固定装置和摩托车的安装零部件,还可以通过带有升降功能的升降机构,在未使用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固定装置的空间占用率,即提高固定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并可以避免驾驶者在骑行过程中和固定装置发生碰撞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申请摩托车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摩托车的车架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摩托车的车架部分结构爆炸图。
[0020]图4为本申请摩托车的主车架、底梁架和悬架组件的爆炸图。
[0021]图5为本申请摩托车的主车架、驱动电机、支撑架的爆炸图。
[0022]图6为本申请摩托车的主车架、底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申请摩托车的主车架、底梁架的爆炸图。
[0024]图8为本申请摩托车的第一种底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申请摩托车的第二种底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本申请摩托车的转向系统和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本申请摩托车的固定装置第一种状态的剖视图。
[0028]图12为本申请摩托车的固定装置第二种状态的剖视图。
[0029]图13为本申请摩托车的固定装置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4为本申请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15为本申请摩托车的固定装置的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6为本申请摩托车的固定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4]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100,包括车架11、行走组件12、悬架组件13、动力系统14、鞍座组件15和转向系统16。行走组件12通过悬架组件13连接至车架11,行走组件12还和动力系统14传动连接,从而使动力系统14带动行走组件12运动。动力系统14和鞍座组件15均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转向系统16和车架11转动连接,转向系统16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的前侧,用于控制摩托车100的行驶方向。其中,动力系统14包括动力电池141,即摩托车100设置为电动摩托车。行走组件12包括前轮121和后轮122,前轮121和后轮122均通过悬架组件13连接至车架11。为了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2所示的前侧、后
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35]如图2和图3所示,车架11包括主车架111和副车架112。沿车架11的前后方向,主车架111设置在副车架112的前侧。其中,主车架111和副车架11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主车架111和副车架112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连接。具体地,主车架111包括前叉管1111、第一前车架1112和第二前车架1113。第一前车架1112和第二前车架1113基本对称设置在摩托车100的两侧。前叉管1111和转向系统16转动连接,便于转向系统16控制摩托车100的运动方向。前叉管1111基本沿摩托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前叉管1111设置在第一前车架1112的前侧并和第一前车架1112的前侧连接,前叉管1111还设置在第二前车架1113的前侧并和第二前车架1113的前侧连接,即从摩托车100的上下方向观察,前叉管1111、第一前车架1112和第二前车架1113基本构成“介”形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车架11的结构稳定性。此外,前叉管1111、第一前车架1112和第二前车架1113围绕形成有容纳至少部分动力系统14的容纳空间103,从而便于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包括连接至所述车架的前轮和后轮;悬架组件,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均通过所述悬架组件连接至所述车架;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传动连接至所述行走组件;转向系统,所述转向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侧,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把手、转向柱和连接组件,所述转向把手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至所述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所述连接组件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架本体和用于固定便携式设备的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至少部分处于所述支架本体外部的工作状态和处于所述支架本体内的收纳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上压块和上联板,所述上压块和所述上联板连接后形成有固定所述转向把手的容纳槽,所述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所述上压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升降机构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升降机构的上表面和所述支架本体的上表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固定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固定件、限位件、弹性件和碰合开关,所述固定件、所述限位件、所述弹性件、所述碰合开关均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中,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所述固定件的下侧,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所述支架本体,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限位件,所述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限位件设置,且所述碰合开关至少部分围绕所述弹性件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周明叶科忠胡海徐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