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52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的稳定 化以及提高润滑性能的轴承结构。该轴承结构包括:穿过外壳 (2)的通孔(21)的转轴(1);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通孔(21) 中,能够旋转地支承转轴(1)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5)和第 2轴瓦轴承(6);设于外壳(2),绕过两轴瓦轴承(5、6),从 而使通孔(21)的两轴瓦轴承(5、6)之间和两轴瓦轴承(5、 6)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26、2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用电动机等旋转机构的轴承中使用的轴瓦轴 承的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利用沿轴向分开的一对轴瓦轴承支承转轴的 轴承结构。在这样的轴承结构中,由于旋转时的发热造成的机械阻力 增大、噪音增大等不良影响已成为问题。因此,例如通过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2等公知有下述的技 术通过在轴瓦轴承的内周、外周上形成通气用槽,将冷却空 气引导到两轴瓦轴承间,能够解决上述的由于发热造成的问题。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昭59-18596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0-192654号公报可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由于在轴瓦轴承的外周、内 周直接形成通气用槽,所以有可能难于牢固地固定小型的轴瓦 轴承,由于加工精度的原因在轴承面上产生凹凸等从而造成轴 承性能的变差。而且,如上述专利文献l中所述的那样,在轴瓦轴承具有 调芯功能,外周形成为球面状的结构中,在轴瓦轴承的外周形 成通气用槽而产生凹凸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充分地获得调芯 功能。而且,在轴瓦轴承上形成有通气用槽的情况下,轴瓦轴承 的表面积增大而轴瓦轴承的体积减小。因而,在轴瓦轴承为浸渗有润滑剂的类型的情况下,由于3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造成在加热轴瓦轴承时浸渗的润滑剂 的流出量增大之后润滑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体积减小有 可能造成轴瓦轴承整体的润滑剂的浸渗量减少从而润滑性能降 低。除此之外,在轴瓦轴承上设定有用于进行轴向定位的环状 移动限制构件的情况下,若在轴瓦轴承上形成有通气用槽,则 轴瓦轴承与移动限制构件的接触状态在全周上就变得不恒定。 因此,在为了调芯而轴瓦轴承进行滑动时,有可能不能顺畅地 滑动从而不能获得期望的调芯性能。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其目 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的稳定化以 及提高润滑性能的轴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l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外壳的通孔;穿过该通孔的转轴;沿轴向 分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中,能够使上述转轴旋转地支承上述转 轴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和第2轴瓦轴承;设于上述外壳,且绕 过两轴瓦轴7 义中的至少 一方,/人而^f吏上述通孔的两轴瓦轴承之 间和两轴瓦轴^c外部相连通的通气3各。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技术方案 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的外周面和与 该外周面接触的上述外壳上形成有分别具有调芯功能、并能够 相对滑动的^求面状的轴岸义侧接触面和外壳侧4妄触面,上述通气 路呈槽状形成在上述外壳侧接触面上。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或2技术方4案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两轴瓦轴承中浸渗有润 滑剂。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的轴承结构是在第1 第3技术 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和 上述转轴中的任 一 者上设有限制两轴瓦轴承轴向移动的环状移 动限制构件。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第l技术方案中,在通孔中被一对第l轴瓦轴承 和第2轴瓦轴承夹着而封闭的空间借助外壳上的通气路与外部 连通。因而,在由于转轴的旋转造成温度上升了时,能够防止被 两轴瓦轴承夹着而封闭的空间的内压上升,并且能够控制其温 度上升。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不在轴瓦轴承的支承转轴的部分上进行 槽加工,因此,与在该轴瓦轴承部分上进行槽加工相比轴承性 能优异。而且,在加工通气路时,固定比轴瓦轴承大的外壳而 加工外壳,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外壳而进行加工。因而,与在 轴瓦轴承上进行槽加工相比,加工性优异,容易进行高精度加 工。由此,即使在具有调芯功能的球面部分上进行加工时,与 加工轴瓦轴承侧相比,也能保持能够发挥调芯功能的球面形状, 能够提高调芯功能。除此之外,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通气路形成在外壳上,因此 能够避免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以及体积减小。因而,如技术 方案3中所述那样,使用浸渗有润滑剂的轴瓦轴承时,能够防 止由于两轴瓦轴承的表面积增大以及体积减小而造成的润滑性 能变差。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外壳侧接触面上形成槽而作为通气路,因此,变成外壳表面的加工,与在外壳的内 部进4亍孔加工相比,力口工性优异。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中,作为限制两轴瓦轴承移动的 环状移动限制构件,能够获得分别与两轴瓦轴承在全周上恒定 的接触状态。由此,能够提高轴承性能、调芯性能。附图说明图l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实施例l的轴 承结构的电动风扇装置F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轴承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电动风扇装置,其轴承结构包括贯穿外壳 (2)的通孔(21);穿过该通孔(21 )的转轴(1 );沿轴向分 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21 )中,能够使上述转轴(1 )旋转地支 承上述转轴(1 )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5 )和第2轴瓦轴承(6 ); 设于上述外壳(2),且绕过两轴瓦轴承(5、 6)中的至少一方, 乂人而〗吏上述通孔(21)的两轴瓦轴岸义(5、 6)之间和两轴瓦轴 承(5、 6)外部连通的通气路(26)。实施例l以下,根据图1和图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l的轴承结构。该实施例1的轴岸义结构应用在电动风扇装置F的电动机M 中,因此,如图1所示,该电动风扇装置F包括使省略了图示的 扇叶凝:转的电动才几M。此外,电动机M包括转轴1、外壳2、转子3、定子4、第l轴瓦轴承5、第2轴瓦轴承6、第l移动限制弹簧(移动限制构件) 7和第2移动限制弹簧(移动限制构件)8。转轴1是将旋转传递给与转轴1的前端部1 a相结合的省略了 图示的扇叶的构件,因此,在贯穿穿过外壳2而形成的通孔21 的状态下,借助两轴瓦轴承5、 6能够旋转地被外壳2进行支承。转子3能够与转轴1 一体旋转地与转轴1相结合,包括轭 (yoke)部31和永久磁铁32。辄部31包括与转轴l相结合的呈大致圆盘状的支承板部 31a; —体地形成于该支承板部31a的外周缘部的、与转轴l同轴 的圆筒状部31b。多个永久》兹4失32沿周向i殳置于圆筒状部31b的内侧面。定子4隔着间隙配置于永久磁铁32的内侧,并被外壳2支承, 沿周向具有多个省略了图示的电磁铁,通过使电磁铁的磁界发 生变化,与永久磁铁32相互吸引以及相互排斥,从而使转子3 旋转。外壳2是支承转轴1和定子4的构件。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 在轴心部分形成有贯通能够穿过转轴1的通孔21而成的圆筒形状。而且,在外壳2上,在通孔21的轴向中央的恒定内径的一 ^:部21a的轴向两端部与 一般部21a同轴形成有比该一般部21a 的直径大的轴承支承部22、 23。而且,在轴承支承部22、 23上,在一^:部21a的开口端部 分别形成有能够支承第l轴瓦轴承5的球面状的第l外壳侧接触 面24、和能够支承第2轴瓦轴承6的球面状的第2外壳侧接触面 25。第l轴瓦轴承5和第2轴瓦轴承6分别形成为大致圓环状,在 内周贯通形成有使转轴l穿过而能够旋转地支承转轴l的轴承用7具有调芯功能、形成为与各外壳侧 接触面24、 25能够相对滑动的球面状的轴承侧接触面52、 62。 此外,在本实施例l中,在各轴瓦轴承5、 6上浸渗有润滑油。第1移动限制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贯穿外壳的通孔;穿过该通孔的转轴;沿轴向分开地设置于上述通孔中,能够使上述转轴旋转地支承上述转轴的环状的第1轴瓦轴承和第2轴瓦轴承;设于上述外壳,且绕过两轴瓦轴承中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上述通孔的两轴瓦轴承之间和两轴瓦轴承外部相连通的通气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成人大平滋规山田和则川原井广美河内胜义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