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79648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3:59
蓄冷热交换器(1)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包括与在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制冷剂管(2)及第二制冷剂管(2A~2J);以及多个蓄冷壳体(4),其收容有储存冷热的蓄冷剂(42)。第一制冷剂管(2)与第二制冷剂管(2A~2J)分别抵接在多个蓄冷壳体(4)的各自的两面。在第二制冷剂管(2A~2J)中设置有限制部(26、260),与在第一制冷剂管(2)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相比,该限制部限制在第二制冷剂管(2A~2J)内流动的制冷剂量。

Regenerativ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冷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制冷剂管[refrigeranttubes]和蓄冷壳体[coldstoragecases]的蓄冷热交换器[cold-storageheatexchanger]。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多个外翅片,其配置于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以及多个蓄冷壳体,其配置于相邻的制冷剂管之间的未夹设有外翅片的间隙。在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制冷剂管外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空气被冷却。外翅片促进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蓄冷壳体储存从制冷剂管传递的制冷剂的冷热[cold]。在制冷剂管的温度上升时(制冷剂不流动时),制冷剂管通过储存的冷热被冷却。在蓄冷热交换器用于车辆空调的情况下,即使在制冷剂几乎不在制冷剂管内流动时(例如,车辆的怠速停止时[duringanidle-stopofavehicle]),也能够冷却空气,将冷却的空气供给到车室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88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由于蓄冷壳体的两面与制冷剂管接触,因此不仅是空气,制冷剂管内的制冷剂也容易变冷。即,储存在蓄冷剂[coldstorageagent]中的冷热没有有效地用于空气的冷却。另外,在将两个传热板钎焊而形成制冷剂管的情况下,还存在无法容易地检测钎焊不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其能够通过储存于蓄冷壳体的冷热有效地冷却空气,并且能够容易地检测钎焊不良。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是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包括与在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及第二制冷剂管;以及多个蓄冷壳体,其收容有储存冷热的蓄冷剂,其中,所述第一与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抵接在所述多个蓄冷壳体的各自的两面,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中设置有限制部,与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相比,该限制部限制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是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通过对一对传热板进行钎焊而形成,在两端部设置有连通孔,在所述连通孔之间设置有制冷剂通道且包含第一及第二制冷剂管;以及蓄冷壳体,其收容有蓄冷剂,其中,所述第一与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抵接在所述蓄冷壳体的两面,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中设置有限制部,与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相比,该限制部限制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中设置有作为所述限制部的阻止制冷剂在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制冷剂通道之间流动的遮蔽壁,在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的所述制冷剂通道中配置有钎焊在所述制冷剂管的内表面的内翅片,在所述制冷剂通道中设置有未配置所述内翅片的空隙区域。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第一或第二特征,存储于蓄冷壳体的冷热在制冷剂管的温度上升时(制冷剂不流动时)向制冷剂管传导,但该冷热向与制冷剂壳体的两面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制冷剂管之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导减少(或不向第二制冷剂管传导)。因此,能够将储存在蓄冷剂中的冷热有效地用于空气的冷却。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上述蓄冷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路径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是上述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9是上述第二制冷剂管的剖面图。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局部剖面图。图11(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俯视图,(b)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俯视图,(c)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俯视图。图12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1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14(a)~(c)是示出上述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5是比较例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俯视图。图16(a)及(b)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制冷剂管的气密检查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18是图17中的XVIII-XVIII线剖面图。图19是示出层叠方向的支撑结构的剖面图。图2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21是第十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管的传热板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图4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作为蒸发器[evaporator]的蓄冷热交换器1与压气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等(未图示)一起构成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应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air-conditioner]。压气机由发动机的旋转力驱动,当发动机停止时停止。即,在怠速停止时,压气机停止,向蓄冷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流动也(基本)停止。蓄冷热交换器1配置在空调单元(未图示)的送风道内。供给到送风道的空气通过蓄冷热交换器1等吹出到车室内。以下,对蓄冷热交换器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蓄冷热交换器1具备:多个制冷剂管2、2A,其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多个外翅片3,其配置于相邻的制冷剂管2、2A之间;以及多个蓄冷壳体4,其配置于相邻的制冷剂管2、2A之间的未夹设有外翅片3的间隙。蓄冷热交换器1配设成制冷剂在制冷剂管2内沿上下方向(参照图1中的箭头V)流动(图2所示的朝向)。蓄冷热交换器1的部件彼此在相互接触的部位通过钎焊接合(weldedbybrazing)。制冷剂管2由铝材形成。制冷剂管2是使两张传热板[heattransferplates]21重合而形成的。在制冷剂管2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连通孔22。此外,如后所述,在一部分制冷剂管2上不形成连通孔22而封闭端部,以使制冷剂流过多个路径[paths]。制冷剂管2在内部具有将两端部的两个连通孔22之间连通的一对制冷剂通道23。两个制冷剂通道23通过由各传热板21的凹陷壁部[depressedwall]24分隔而被完全分割。凹陷壁部24从传热板21的外表面观察时,形成为凹陷,从传热板21的内表面观察时,作为壁部而突出。各制冷剂通道23沿着与空气流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在各制冷剂通道23中配置有作为传热部件的内翅片25。内翅片25由铝等金属板构成,在内翅片25上交替地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部[protrudedportions]25a及凹部[depressedportions]25b(参照图7)。在制冷剂管2的层叠体[stack]中,如图2所示,在空气流的上游侧(制冷剂通道组)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部11,在空气流的下游侧(制冷剂通道组)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部12。第二热交换部12的出口与第一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包括供与在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制冷剂管及第二制冷剂管;以及多个蓄冷壳体,其收容有储存冷热的蓄冷剂,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管与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抵接在所述多个蓄冷壳体的各自的两面,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中设置有限制部,与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相比,该限制部限制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3.30 JP 2017-067778;2017.07.03 JP 2017-13028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其包括供与在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的第一制冷剂管及第二制冷剂管;以及多个蓄冷壳体,其收容有储存冷热的蓄冷剂,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管与第二制冷剂管分别抵接在所述多个蓄冷壳体的各自的两面,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中设置有限制部,与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相比,该限制部限制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具有作为所述限制部的使制冷剂完全不流动的遮蔽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管以使制冷剂沿上下方向流动的朝向设置,所述遮蔽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的制冷剂通道的上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管以使制冷剂沿上下方向流动的朝向设置,所述遮蔽部配置在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的制冷剂通道的上部及下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遮蔽部之间的所述制冷剂通道向大气开放。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在内部具有传热部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制冷剂管在两端具有使制冷剂流入/流出内部的连通孔,所述限制部由形成于所述连通孔附近的壁部构成。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壁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壁部相互平行地在所述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上排列。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在所述多个壁部之间配置有钎焊材料。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所述传热部件是内翅片,其是将在所述制冷剂管的长度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武人丹野良城
申请(专利权)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