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047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分离组件、内循环件和套筒,分离组件包括主轴、下压壳和多个碟片,内循环件与下压壳之间形成内循环间隙;套筒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套筒内或套筒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流流道,套筒的内周璧上设置有连通回流流道的多个回流孔,且该套筒的内周璧与分离组件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回流流道的顶部密封,回流流道的底部具有朝向壳体底部的开口,自径向流道排出的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依次经回流孔、回流流道和内循环间隙后,再次流向轴向流道。该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通过设置套筒来构建内循环流道,以使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回流实现二次分离,促进流量平衡,显著加强了油气分离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心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油气分离器是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曲轴箱窜气中的机油进行高效分离,其分离性能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0003]主动离心式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分离器内形成旋转涡流,使混合气流中的微粒在离心力作用下被分离出来。主动离心分离器的旋转轴上安装了多个圆锥形碟片,碟片靠近旋转轴的位置开有通孔,这就是混合气的流通通道,当旋转轴运动时混合气就会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圆锥碟片间的环形空间甩出,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
[0004]现有技术中,当油气混合物进入壳体后,在惯性作用及流道顺畅性的影响下,大量的油气混合物会进入到靠近上半层碟片间的环形空间内,少量的油气混合物进入到靠近下半层碟片间的环形空间内,因流量分配不平衡,靠近上半层碟片间的环形空间内的大量油气混合物无法得到有效分离,进而影响最终的油气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用于将排出的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送入分离器进行强制内循环以实现再分离,促进流量平衡,进而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包括:
[0007]壳体,靠近底部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靠近顶部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气口;
[0008]分离组件,包括主轴、下压壳和多个碟片,所述主轴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多个所述碟片层叠设置在所述主轴上,并形成有沿主轴方向延伸的轴向流道和位于相邻两个碟片之间的径向流道,所述下压壳设置在所述主轴上并位于多个所述碟片的下方,自所述油气进口输入的油气混合物依次流经所述轴向流道和所述径向流道,并在所述分离组件的离心作用下分离出气体和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经所述回油口排出;
[0009]内循环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下压壳的下方,所述内循环件与所述下压壳之间形成内循环间隙;
[0010]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套筒内或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流流道,所述套筒的内周璧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流流道的多个回流孔,且该套筒的内周璧与分离组件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回流流道的顶部密封,所述回流流道的底部具有朝向所述壳体底部的开口,自所述径向流道排出的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依次经所述回流孔、所述回流流道和所述内循环间隙后,再次流向所述轴向流道。
[0011]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多个所述回流孔在靠近所述套筒的顶部的内周璧上的分布密度大于在靠近所述套筒的底部的内周璧上的分布密度。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
对回流孔密度进行设置,使靠近套筒顶部的回流孔的密度大于靠近套筒底部的回流孔的密度,能针对性的对进入回流流道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量进行控制,始终保持分离组件上半部分的流量大于下半部分的流量,以使上半部分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能有更多的量被二次分离,进而保证油液分离的效果。
[0012]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在从所述套筒的顶部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回流孔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此设计根据各层径向流道的分离效果,使自上而下引入回流流道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量也逐渐减小,从而更精准的不同位置处的油气混合物进行二次分离,进一步加强油液分离的效果。
[0013]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多个所述回流孔在所述套筒的内周璧上均匀分布,且靠近所述套筒顶部的内周璧上的所述回流孔的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套筒底部的内周璧上的所述回流孔的孔径。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回流孔的孔径进行设置,使靠近套筒顶部的回流孔的孔径大于靠近套筒底部的回流孔的孔径,同样能对进入回流流道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量进行控制,始终保持分离组件上半部分的流量大于下半部分的流量,以使上半部分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能有更多的量被二次分离,进而保证油液分离的效果。
[0014]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在从所述套筒的顶部到底部的方向上,所述回流孔的孔径逐渐减小。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此设计同样能使自上而下引入回流流道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量逐渐减小,从而更精准的不同位置处的油气混合物进行二次分离,进一步加强油液分离的效果。
[0015]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多个所述回流孔仅分布在所述套筒的上半部分的内周璧上。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套筒的上半部分的内周璧上设置回流孔,可将上半部分分离后的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引入回流流道,利用构筑的内循环流道实现二次分离,加强油液分离的效果。
[0016]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回流孔在所述套筒的内周璧上具有与自多数径向流道排出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一致的切口形状。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回流孔设计成与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的流动方向一致的切口形状,更利于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进入回流流道,使更多的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能够被二次分离,从而提高分离效果。
[0017]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碟片呈空心状的圆台结构,所述碟片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节流筋,所述节流筋为连续或不连续结构。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节流筋具有促进油气混合物在径向流道停留的作用,使油气混合物又充足的时间来被分离,同时该节流筋的截面呈三角形状,在碟片之间起类似跳板的作用,引导油气混合物与碟片碰撞,进而使油液被分离,能显著提高油气分离的效果。
[0018]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在所述主轴从上到下的方向上,所述碟片上的节流筋对油气混合物的节流作用逐渐减小。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节流筋进行设置,自上而下使碟片上的节流筋对油气混合物的节流作用逐渐减小,能使各层径向流道的流量趋于均衡,进而显著提高分离组件的利用率和分离效率。
[0019]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油气进口处和/或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用于分离油气混合物中的部分油液。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油气进口处的插接件用于初滤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液,具体的说,油气混合物从油气进口处进入首先会与插接件
碰撞,部分油液会在此处的插接件上团聚形成大粒径油液后被分离,从而起到初滤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液的作用。优选地,位于油气进口处的插接件为弧形结构,在分离部分油液的同时还可对油气混合物起导流的作用,使油气混合物以打旋的方式进入分离组件,提高后续油气分离的效果。出气口处的插接件用于终滤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液,具体的说,气体在从出气口排出时,气体中残留的少量油液会与此处的插接件碰撞,并在团聚形成大粒径油液后被分离,保证排出气体的纯净度,减少机油损耗。此外,油气进口处和出气口处的插接件还可以增加的油气混合物的流速,进而提高出气口和油气进口之间的压升,压升较高,能够保证与该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相连的曲轴箱内的负压较大,油液和气体不容易外溢,可靠性高。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通过设置套筒来构建内循环流道,以使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靠近底部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油气进口和回油口,靠近顶部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气口;分离组件,包括主轴、下压壳和多个碟片,所述主轴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多个所述碟片层叠设置在所述主轴上,并形成有沿主轴方向延伸的轴向流道和位于相邻两个碟片之间的径向流道,所述下压壳设置在所述主轴上并位于多个所述碟片的下方,自所述油气进口输入的油气混合物依次流经所述轴向流道和所述径向流道,并在所述分离组件的离心作用下分离出气体和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经所述回油口排出;内循环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下压壳的下方,所述内循环件与所述下压壳之间形成内循环间隙;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套筒内或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回流流道,所述套筒的内周璧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流流道的多个回流孔,且该套筒的内周璧与分离组件的边缘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回流流道的顶部密封,所述回流流道的底部具有朝向所述壳体底部的开口,自所述径向流道排出的部分气体和/或油气混合物依次经所述回流孔、所述回流流道和所述内循环间隙后,再次流向所述轴向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回流孔在靠近所述套筒的顶部的内周璧上的分布密度大于在靠近所述套筒的底部的内周璧上的分布密度。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静申立影洪润江张坤郭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恩都法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