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属于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包括旋流分离器,旋流分离器的底部外侧安装有第一分流板,旋流分离器中间段外侧安装有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之间的旋流分离器外壁设置有多个透析孔,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之间安装有汇流环,汇流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密封连接,且第一分流板边侧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流环;旋流分离器内部安装有两级旋流装置,两级旋流装置包括有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的叶片导流方向相反,本装置通过旋流分离器等组件的配合,可使烟气中的液滴雾滴分离,防止烟气中的液滴雾滴影响脱硫塔排放指标的稳定性的问题。稳定性的问题。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烟气脱硫
,具体涉及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烟气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硫化物以及粉尘,一方面会导致腐蚀性很强的酸雨,另一方面排放的粉尘会带来大气污染,危害身体健康,因此烟气在排放之前必须经过脱硫脱硝除尘处理,脱硫塔是对工业废气进行脱硫处理的塔式设备。
[0003]烟气经脱硫塔处理后需经烟囱排放到大气中,烟气由脱硫塔进入烟囱后,会经过一个凝聚过程,细小的液滴、雾滴凝聚后变大,小的气溶胶凝聚后对出口粉尘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脱硫塔排放指标的稳定性。
[0004]因此,专利技术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包括旋流分离器,所述旋流分离器安装在脱硫塔顶部的烟囱内部,所述旋流分离器的底部外侧安装有第一分流板,所述旋流分离器中间段外侧安装有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整体均为环状结构且外壁与烟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之间的旋流分离器外壁设置有多个透析孔,多个所述透析孔以烟囱的中心轴线呈放射性分布,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之间安装有汇流环,所述汇流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分流板边侧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流环;所述旋流分离器内部安装有两级旋流装置,所述两级旋流装置包括有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的叶片导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安装在旋流分离器内底部,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位于旋流分离器内中端且与第二分流板相平行。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的导流方向均朝向旋流分离器的内部一端。
[0009]优选的,所述两级旋流装置还包括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烟囱的外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贯穿至烟囱内部,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的底部和传动轴的末端均安装有锥齿轮,两个所述锥齿轮垂直且啮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和第二旋流叶片组之间安装有连接轴,所述第二旋流叶片组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为环状镂空结构,所述安装架的外壁与旋流分离器内壁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汇流环的内壁上有多个垂直设置的第一导流条,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条以汇流环的环心呈放射性分布。
[0012]优选的,所述旋流分离器为筒状结构,且所述旋流分离器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
的第二导流条。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本装置通过旋流分离器等组件的配合,可使烟气中的液滴雾滴分离,从而有效解决烟气由脱硫塔进入烟囱后会凝聚,细小的液滴、雾滴凝聚后变大,小的气溶胶凝聚后对出口粉尘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脱硫塔排放指标的稳定性的问题;当脱硫塔出口的含水雾的净化烟气上升进入烟囱内部后,第一分流板将其均流进入旋流分离器,将烟气以最小的阻力调节提升烟气流速,满足烟气旋转分离的速度要求,烟气增速后,由于旋流分离器内离心力的作用,烟气中的水雾和灰尘再次分离,而由于烟气的不断进入,会使烟气穿过第二旋流叶片组被排出,而液滴雾滴会沿着汇流环形成液膜,最后由导流环排出,保证后续烟气排放指标的检测精准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安装结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去汇流环)安装结构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汇流环结构立体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结构立体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两级旋流装置立体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旋流分离器;2、两级旋流装置;3、第一分流板;4、第二分流板;5、汇流环;6、导流环;7、烟囱;11、透析孔;12、第二导流条;21、第一旋流叶片组;22、第二旋流叶片组;23、驱动电机;24、连接轴;25、锥齿轮;26、传动轴;27、安装架;51、第一导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4]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
5所示的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包括旋流分离器1,旋流分离器1安装在脱硫塔顶部的烟囱7内部,旋流分离器1的底部外侧安装有第一分流板3,旋流分离器1中间段外侧安装有第二分流板4,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整体均为环状结构且外壁与烟囱7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之间的旋流分离器1外壁设置有多个透析孔11,多个透析孔11以烟囱7的中心轴线呈放射性分布,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之间安装有汇流环5,汇流环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密封连接,且第一分流板3边侧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流环6;旋流分离器1内部安装有两级旋流装置2,两级旋流装置2包括有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的叶片导流方向相反,第一旋流叶片组21安装在旋流分离器1内底部,第一旋流叶片组21位于旋流分离器1内中端且与第二分流板4相平行。
[0025]根据处理烟气的含湿度和灰分的含量不同,可设计成多组组合的旋流分离器1,以
实现不同粒径的雾滴和灰尘的在烟气中的分离,达到最佳的除雾和除尘效果;汇流环5的主要作用为控制液膜厚度,维持合适的气流分布状态;导流环6控制气流出口状态,防止捕悉液滴被二次夹带。
[0026]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的导流方向均朝向旋流分离器1的内部一端;
[0027]具体的,采用正向和反向的叶片,可形成对流空气,使烟气更长时间在旋流分离器1内部进行气液分离,有效提高了旋流除尘除雾效率。
[00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级旋流装置2还包括有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安装在烟囱7的外部,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安装有传动轴26,传动轴26贯穿至烟囱7内部,第一旋流叶片组21的底部和传动轴26的末端均安装有锥齿轮25,两个锥齿轮25垂直且啮合;
[0029]具体的,通过驱动电机23的运作,可使传动轴26通过两个锥齿轮25的啮合传动带动第一旋流叶片组21转动,进而给叶片一个动力,实现更好的旋流效果。
[00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之间安装有连接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包括旋流分离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分离器(1)安装在脱硫塔顶部的烟囱(7)内部,所述旋流分离器(1)的底部外侧安装有第一分流板(3),所述旋流分离器(1)中间段外侧安装有第二分流板(4),所述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整体均为环状结构且外壁与烟囱(7)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之间的旋流分离器(1)外壁设置有多个透析孔(11),多个所述透析孔(11)以烟囱(7)的中心轴线呈放射性分布,所述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之间安装有汇流环(5),所述汇流环(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分流板(3)和第二分流板(4)密封连接,且所述第一分流板(3)边侧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导流环(6);所述旋流分离器(1)内部安装有两级旋流装置(2),所述两级旋流装置(2)包括有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21)和第二旋流叶片组(22)的叶片导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21)安装在旋流分离器(1)内底部,所述第一旋流叶片组(21)位于旋流分离器(1)内中端且与第二分流板(4)相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塔出口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李树春,刘东明,刘杰,陈伟杰,李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恒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