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长抑素受体2的异源二聚抗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52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结合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2,SSTR2)的抗体,其包含新颖抗原结合域和异源二聚抗体。包含新颖抗原结合域和异源二聚抗体。包含新颖抗原结合域和异源二聚抗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结合生长抑素受体2的异源二聚抗体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6月28日、申请号为201780041351.9、专利技术名称为“结合生长抑素受体2的异源二聚抗体”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4月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481,065号、于2016年9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397,322号、于2016年6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355,821号以及于2016年6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355,820号的权益,其内容明确地以全文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中。
[0004]序列表
[0005]本申请含有序列表,所述序列表已以ASCII格式以电子方式提交且特此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创建于2017年6月28日的所述ASCII复本命名为067461

5194

WO_SL.txt且其大小为2,771,347字节。

技术介绍

[0006]基于抗体的治疗剂已经成功地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含癌症和自体免疫性/发炎性病症。然而,仍需要对这类药物进行改进,具体地说,增强其临床功效。正探索的一种方法是在基于抗体的药物中工程引入另外的新颖抗原结合位点,以便单一免疫球蛋白分子共接合两种不同抗原。接合两种不同抗原的这种非原生或取代抗体形式通常称为双特异性抗体。由于抗体可变区(Fv)的可观多样性使得产生识别几乎任何分子的Fv成为可能,因此产生双特异性的典型方法是将新可变区引入抗体中
[0007]已经探索出针对双特异性目标的多种取代抗体形式(Chames及Baty,2009,《mAbs》1[6]:1

9;Holliger及Hudson,2005,《自然
·
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23[9]:1126

1136;Kontermann,《mAbs》4(2):182(2012),所有这些文献明确地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首先,通过将两种各自产生单一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系融合来产生双特异性抗体(Milstein等人,1983,《自然(Nature)》305:537

540)。虽然所得杂交融合瘤或四源杂交瘤确实产生了双特异性抗体,但是其仅仅是较小群体,且分离出所期望的抗体需要进行广泛的纯化。针对此的工程改造方案是使用抗体片段产生双特异性抗体。由于这种片段缺乏全长抗体的复杂四级结构,因此可以将可变的轻链和重链连接成单一基因构筑体。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抗体片段,包含双功能抗体、单链双功能抗体、串联scFv和Fab2双特异性抗体(Chames及Baty,2009,《mAbs》1[6]:1

9;Holliger及Hudson,2005,《自然
·
生物技术》23[9]:1126

1136;这些文献均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虽然这些形式可以在细菌中高水平表达且由于其尺寸小而可以具有有利的渗透好处,但是其在活体内快速清除且会出现与其制备和稳定性有关的制造障碍。造成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是,抗体片段典型地缺乏具有包含较大尺寸、高度稳定性以及结合能在血清中维持长半衰期(即,新生Fc受体FcRn)或充当结合位点用于纯化(即,蛋白质A和蛋白质G)的各种Fc受体和配体的相关功能特性的抗体恒定区。
[0008]近期的研究已尝试通过将双重结合工程引入全长抗体样形式中来解决基于片段
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缺点(Wu等人,2007,《自然
·
生物技术》25[11]:1290

1297;USSN12/477,711;Michaelson等人,2009,《mAbs》1[2]:128

141;PCT/US2008/074693;Zuo等人,2000,《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13[5]:361

367;USSN09/865,198;Shen等人,2006,《生物化学杂志(J Biol Chem)》281[16]:10706

10714;Lu等人,2005,《生物化学杂志》280[20]:19665

19672;PCT/US2005/025472;这些文献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这些形式克服了抗体片段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些障碍,主要是因为其含有Fc区。这些形式的一个明显缺点是,因为其在同型二聚恒定链上建立了新的抗原结合位点,所以对新抗原的结合总是二价的。
[0009]对于在双特异性治疗形式中作为辅助目标而引人注目的多种抗原来说,所期望的结合是单价的,而非二价的。对于多种免疫受体来说,细胞活化是通过单价结合相互作用的交联来实现。交联机制典型地由抗体/抗原免疫复合物介导,或通过效应细胞与目标细胞的接合来介导。举例来说,低亲和力Fcγ受体(FcγR),如FcγRIIa、FcγRIIb以及FcγRIIIa,与抗体Fc区单价结合。单价结合不能活化表达这些FcγR的细胞;然而,在免疫复合或细胞与细胞接触后,受体发生交联且群集于细胞表面上,引起活化。对于负责介导细胞杀死的受体(例如天然杀手(NK)细胞上的FcγRIIIa)来说,当效应细胞与目标细胞按高度亲合形式接合时,发生受体交联和细胞活化(Bowles及Weiner,2005,《免疫学方法杂志(J Immunol Methods)》304:88

99,其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类似地,在B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FcγRIIb仅当其与细胞表面B细胞受体(BCR)接合而形成免疫复合物时才下调B细胞活化,这是一种通过可溶性IgG与BCR所识别的相同抗原发生免疫复合所介导的机制(Heyman,2003,《免疫学通讯(Immunol Lett)》88[2]:157

161;Smith和Clatworthy,2010,《自然综述免疫学(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10:328

343;这些文献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作为另一实例,T细胞的CD3活化仅当其相关T细胞受体(TCR)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载抗原MHC按高度亲合的细胞到细胞突触形式接合时才发生(Kuhns等人,2006,《免疫(Immunity)》24:133

139)。实际上,使用抗CD3抗体发生的CD3非特异性二价交联诱发了细胞因子风暴和毒性(Perruche等人,2009,《免疫学杂志(J Immunol)》183[2]:953

61;Chatenoud及Bluestone,2007,《自然综述免疫学》7:622

632;这些文献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因此在实际临床使用中,用于再导向杀死目标细胞的CD3共接合的优选模式是单价结合,其仅在与共接合的目标接合后才活化。...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源二聚抗体,其包括:a)第一重链,其包括:i)第一变体Fc结构域;和ii)单链Fv区(scFv),其中所述scFv区包括第一重链可变域、第一轻链可变域以及带电的scFv连接子,其中所述带电的scFv连接子共价连接所述第一重链可变域和所述第一轻链可变域;b)第二重链,其包括VH

CH1

铰链

CH2

CH3单体,其中VH是第二重链可变域且CH2

CH3是第二变体Fc结构域;以及c)轻链,其包括第二轻链可变域和轻链恒定域;其中所述第二变体Fc结构域包括氨基酸取代N208D/Q295E/N384D/Q418E/N421D,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变体Fc结构域各自包括氨基酸取代E233P/L234V/L235A/G236del/S267K,其中所述第一变体Fc结构域包括氨基酸取代S364K/E357Q且所述第二变体Fc结构域包括氨基酸取代L368D/K370S,其中所述第二重链可变域包括SEQ ID NO:1071且所述第二轻链可变域包括SEQ ID NO:1076,其中编号是根据如Kabat中的EU索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源二聚抗体,其中所述scFv结合CD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源二聚抗体,其中所述第一重链可变域和所述第一轻链可变域分别选自包括以下的组:SEQ ID NO:1和SEQ ID NO:5;SEQ ID NO:10和SEQ ID NO:14;SEQ ID NO:19和SEQ ID NO:23;SEQ ID NO:28和SEQ ID NO:32;SEQ ID NO:37和SEQ ID NO:41;以及SEQ ID NO:46和SEQ ID NO:5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源二聚抗体,其中所述第一重链可变域包括SEQ ID NO:1且所述第一轻链可变域包括SEQ ID NO: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源二聚抗体,其中所述第二重链的所述CH1

铰链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
申请(专利权)人:XENCOR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