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408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2
一种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和冷却风扇,所述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以及设置于第二冷却回路内的水泵,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通过冷却液分别为发动机和电机水冷散热,冷却风扇用于为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风冷散热,发动机和电机均通过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同时散热,相比使用单一的风冷系统,具有更强的冷却效果。更强的冷却效果。更强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增程器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要求的日渐严格和新能源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企业纷纷开始电动化布局。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工程机械电动化产品的渗透率仍不足1%,其中主要原因为电池容量不足,难以长时间持续作业。因此,对混合动力系统的需求又提上了日程。
[0003]增程器系统是一种为电池包充电或者为整车驱动提供供电的工程机械,汽车的增程器系统主要由发动机系统、永磁同步发电机和电机系统组成。目前常见的电机系统的散热系统为风冷,无法满足高负荷的使用工况,高负荷易出现发动机水温偏高、机油润滑性能下降、活塞和缸体等零部件加速磨损等问题,最终导致拉缸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较好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
[0005]本技术中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冷却风扇、第一冷却回路和第二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冷却回路和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通过冷却液分别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电机水冷散热。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却回路由第一散热器、第一输出管路、发动机和第一回流管路依次连接构成。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冷却回路由水泵、第二输出管路、第二散热器、第二回流管路、电机、水泵输出管路依次连接构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位于发动机的同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风扇装配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一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输出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沿重力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上方,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上相对远离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一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用于与所述第二回流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用于与所述第二输出管路连通。
[0012]综上,本技术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通过第一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以及设置于第二冷却回路内的水泵有效带走发动机和电机的产生的热量和冷却液中的气体,形成两个环形流动的回路,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使电机的换热更加均匀稳定,提高了电机的使用耐久。本技术的增程器系统通过单个冷却风扇同时为两个散热器提供风冷散热,在使用两种冷却模式双管齐下的同时,避免了为电机额外安装散热风扇,在具有良好散
热效果的同时且降低了布置难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的冷却液流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如下。
[0016]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17]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1、电机2和冷却风扇3。本技术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却回路5、第二冷却回路6以及设置于第二冷却回路6内的水泵7,第一冷却回路5和第二冷却回路6通过冷却液分别为发动机1和电机2水冷散热,冷却风扇3用于为第一冷却回路5和第二冷却回路6风冷散热。易于理解地,发动机1和电机2均通过水冷系统和风冷系统同时散热,相比使用单一的风冷系统,具有更强的冷却效果。具体地,第二冷却回路6为电机2的冷却回路,第二冷却回路6由水泵7、第二输出管路62、第二散热器61、第二回流管路63、电机2、水泵输出管路8依次连接构成。水泵7包括水泵进水口71和水泵出水口72,水泵进水口71与第二输出管路62连通,水泵出水口72与水泵输出管路8连通,第二输出管路62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水泵进水口71进入水泵7内,水泵7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水泵出水口72进入水泵输出管路8内。在本实施例中,水泵7为电子水泵,其设置于电机2的下方并从外部获取动力输入,水泵7用于暂时容置冷却液,同时为冷却液增速增效,强化其对电机2的冷却效果。
[0018]进一步地,第一冷却回路5为发动机1的冷却回路,第一冷却回路5由第一散热器51、第一输出管路52、发动机1和第一回流管路53依次连接构成,第一输出管路52和第一回流管路53均与发动机1连通,第一输出管路52用于运输从第一散热器51流出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第一回流管路53用于运输从发动机1流出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类似地,第二输出管路62用于运输从第二散热器61流出的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第二回流管路63用于运输从电机2流出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
[0019]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51与第二散热器61固连一体,第一散热器51沿重力方向设置于第二散热器61的正上方。请着重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回路5和第二冷却回路6均为“上进下出”的顺时针流向回路,冷却风扇3为第一散热器51和第二散热器61风冷散热,冷却风扇3装配于发动机1上朝向第一散热器51的一侧且从发动机1获取动力输入。本技术中的冷却风扇3同时为第一散热器51和第二散热器61提供了风冷散热,为电机2提供了额外的高效散热保障,结构集成度高。
[0020]进一步地,电机2包括电机进水口21和电机出水口22,电机进水口21用于与第二输出管路62连通,电机出水口22用于与第二回流管路63连通,第二输出管路62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电机进水口21进入电机2内,电机2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电机出水口22进入第二回流管路63内。第二散热器61包括第二进水口611和第二出水口612,第二进水口611用于与第二
回流管路63连通,第二出水口612用于与第二输出管路62连通。
[0021]进一步地,发动机1包括发动机进水口11和发动机出水口12,发动机进水口11与第一输出管路52连通,发动机出水口12与第一回流管路53连通,第一输出管路52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发动机进水口11进入发动机1内,发动机1内的冷却液能够经由发动机出水口12进入第一回流管路53内。具体地,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由第一输出管路52经过发动机进水口11进入发动机1内为发动机1水冷散热,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过发动机出水口12由第一回流管路53流回第一散热器51内。
[0022]进一步地,第二散热器61包括第二进水口611和第二出水口612,第二进水口611用于与第二回流管路63连通,第二出水口612用于与第二输出管路62连通,具体地,温度较低的冷却液由第二输出管路62经过电机进水口21进入水泵7内,水泵7为冷却液增压后经过水泵出水口72由水泵输出管路8流至电机2内为电机2水冷散热,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过电机出水口22由第二回流管路63流回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1)、电机(2)和冷却风扇(3),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却回路(5)和第二冷却回路(6),所述第一冷却回路(5)和所述第二冷却回路(6)通过冷却液分别为所述发动机(1)和所述电机(2)水冷散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回路(5)由第一散热器(51)、第一输出管路(52)、发动机(1)和第一回流管路(53)依次连接构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回路(6)由水泵(7)、第二输出管路(62)、第二散热器(61)、第二回流管路(63)、电机(2)、水泵输出管路(8)依次连接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程器系统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51)和第二散热器(61)位于发动机(1)的同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程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碧芬付龙刘立明杨玉龙谷星霖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