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组合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361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安装于一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一第一扣合装置、一第二扣合装置及一风扇,所述第一扣合装置和第二扣合装置分别固定于散热器相对两侧且分别抵压风扇的相对两侧,而使所述风扇的一部分延伸超出散热器而位于另一电子元件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可同时对多个电子元件散热,从而可大幅度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组合,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对电子元件的散热装 置组合。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电子元件的性能不断提升,运算速度越来 越快,其内部芯片组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芯片数量不断增加,芯片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也相应增加,如果不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出去,将极大影响电 子元件的性能,使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降低,随着热量的不断累积,还可能 烧毁电子元件,因此必须对电子元件进4亍散热。美国专利第6,667,884号揭示了一种现有的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安装于 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及将散热器固定于电路板上的扣具。当电子元件工作时, 其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器散发至周围的空气中,从而确保其正常运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还在散热器顶部安装一风扇,通过 风扇产生的高速气流而迅速地将散热器所吸收的热量带走。当电路板上具有多个热源时,需要多个散热器分别对其散热。但是,现 有的风扇 一旦安装至一个散热器上时,其气流只能吹至该风扇所处的散热器, 即只能对于单个电子元件散热,而无法吹至其他电子元件或安装在其他电子 元件上的散热器。如若名爻提升其他电子元件之散热效率,就需要再增加额外 的风扇来对其进行散热。由此,相对于具有多个热源的电路板,使用该种散 热装置组合将不经济,总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风扇的散热装置组合,该风扇可同时吹至多个电子元件或是散热器以对其进行散热。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散热器、 一第一扣合装置、 一第二扣合装 置及一风扇,所述第 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一侧且抵压于风扇的 一侧,而使风扇的该侧延伸超出散热器,所述第二扣合装置相对第 一扣合装置固定 于散热器的另 一侧且抵压风扇的另 一侧,而使风扇的另 一侧位于所述散热器 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组合的风扇具有一部分延伸超出散热 器,其产生的一部分气流可直接吹散热器,另一部分气流则可吹至散热器的 周围。当将散热器置于一热源上时,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将可同时对该热源及 位于该热源周围的其他热源进行散热。由此,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组合可适用 多个热源,而不需配备额外的风扇,总体成本较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组合与一电路板的立体组装图,此时一另一散热 器位于该散热装置组合附近。图2是图1中散热装置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第一固定装置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立体组装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组合用于同时对安装于一电路板 30上的多个电子元件(图未示)进行散热,其包括一安装于其中一电子元件 上的散热器组合(图未标)、 一安装于该散热器组合顶部的风扇40及分别固 定于该散热器组合相对两侧且抵压于风扇40相对两侧的第一固定装置50及 第二固定装置60。 一散热器70安装于与所述电子元件相邻的另一电子元件 上以吸收其所产生的热量。所述散热器组合包括一置于所述电子元件上的散热器10及一将该散热 器10固定于电路板30上的扣合模组20。所述散热器10包括一与所述电子 元件接触的基座(图未示)及若干自该基座垂直向上延伸的鳍片12。位于基 座中部附近及纵向两侧的鳍片120、 122均为叉状构造,其中位于基座中部附 近的鳍片122从上部开始分叉,位于基座纵向两侧的鳍片120则从中部开始 分叉。这些鳍片120、 122的分叉处均开设圓形的螺孔1200、 1220,供自攻螺丝80攻入。所述扣合模组20包括一固定模组22及一扣合装置24,其中 所述固定模组22固定于电路板30上且将散热器IO收容于其内;所述扣合装 置24的一部分结合至固定才莫组22的横向另一侧(如图4),另一部分则4氐 压于散热器10的顶部且其末端向下弯折而与固定模组22的横向一侧相卡掣, 从而将散热器10固定于电子元件上。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第一固定装置50位于散热器10的横向一侧,其 包括一固定于散热器10的支撑部(图未标)及二枢接于该支撑部的扣合部 58。所述支撑部进一步包括一竖直朝向的矩形的固定片52、 二自该固定片52 底部垂直向外水平延伸的横梁54及一结合至该二横梁54自由末端的结合部 56。所述固定片52开设二与散热器10的鳍片122的螺孔1220相对应的穿孔 520,用于供自攻螺丝80穿过而将第一固定装置50螺锁于散热器10上。所 述结合部56包括一水平连接至所述二横梁54末端的矩形的板体560,自该 板体560内侧的两端分别垂直向上延伸出二对称的连接体562及自该板体560 内侧的中部区域垂直向上形成的二结构相异的连接体564、 566,其中所述二 结构相异的连接体564、 566座落于二横梁54之间,而对称的二连接体562 则位于二横梁54的两侧。三个连接体562、 564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而另 一连接体566仅有下部5660位于该竖直面内,上部5662则由于向外弯折而 与该竖直面隔开一段距离,由此,当风扇40 (如图4)置于第一固定装置50 上时,该另一连接体566的上部5662将与连接体564共同夹置所述风扇40 的一侧壁42,即是说,该风扇40的侧壁42的厚度与该另 一连接体566的上 部5662至连接体564间的水平距离刚好相等。位于板体560两端的连接体 562的顶部向内弯折出二水平且相互对称的承接体568,以承载风扇40。所 述板体560的外侧垂直向内弯折出六相互间隔的扣钩5600,其中位于板体560 两端的四扣钩5600分别与二连接体562相对应,位于板体560中部区域的二 扣钩5600则与二连接体564、 566相对应。所述连接体566的上部亦水平向 内反向弯折出二对称的扣钩5664。所述扣钩5600用于供扣合部58的相应部 分卡设,从而使扣合部58可绕支撑部枢转;所述扣钩5664则用于供扣合部 58的另外的相应部分扣入,从而将扣合部58卡掣于支撑部上。所述每一扣合部58均由一弹性的金属杆一体弯折而成,其包括水平设置 的一第一枢转部584、 一收容于位于板体560最外侧的扣钩5600内的第二枢 转部(图未标)、 一连接该第一枢转部584和第二枢转部相对两端的连接部582、 一向上形成于第一枢转部584另一端的操作部586及一向上形成于第二 枢转部另一端的牵制部580。所述第一枢转部584的长度大于第二枢转部的 长度,其嵌入与该位于板体560末端的扣钩5600相邻的另外二扣钩5600内, 从而与第二枢转部共同将扣合部58枢接于支撑部上,使扣合部58可绕这些 扣钩5600枢转。所述操作部586用于卡入形成于连接体566上的扣钩5664 内,由此将扣合部58卡掣于支撑部上。所述连接部582进一步包括二相互平 行且垂直于第一枢转部584的杆体5822及一 自该二杆体5822顶端倾斜向下 形成的抵压部5820,其中该二杆体5822用于抵靠于风扇40的一侧的底角420 而推动风扇40向内滑动;抵压部5820则用于抵压风扇40的底角420而对风 扇40向下施加压力,进而将风扇40固定于支撑部上。所述牵制部580位于 板体560的末端区域,用于防止扣合部58从扣钩5600内脱落。请参阅图2及图5,所述第二扣合装置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组合,其包括一散热器、一第一扣合装置、一第二扣合装置及一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一侧且抵压于风扇的一侧,而使风扇的该侧延伸超出散热器,所述第二扣合装置相对第一扣合装置固定于散热器的另一侧且抵压风扇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利民曹磊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