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579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食品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调控方法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基于外观、感官、浊度及功效成分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评价结果;结合评价结果,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使不同质量指标的原料均达到产品要求。该方法可结合原料分级情况,使得不同质量指标的原料均能达到产品要求,可实现基于原料预测即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对于全面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效解决了因海藻原料波动导致的质量问题,以及因海藻某个性能指标不达标导致整个海藻原料无法使用的技术难题。用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
,尤其涉及到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海藻是世界上生物量最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为琼胶、卡拉胶、褐藻胶等海藻多糖,是海藻细胞壁的重要组成,但粘度高、凝胶性强等特点影响其应用效果。
[0003]海藻酵素粉因其溶解性差、活性成分转化低、且容易出现腥味等原因,使得目前海藻食品主要用于海藻挂面、海藻罐头、海藻片等产品,无法有效应用于近水饮料中。近水饮料要求外观透明、无异味,因此,海藻类近水饮品对海藻酵素粉的溶解性、活性成分以及感官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4]由于海藻原料波动性较大,往往产品生产中会因为海藻酵素粉原料的质量波动导致产品波动,因此,如何基于海藻原料性能进行产品调控方法,解决因海藻原料波动导致的质量问题,以及因海藻某个性能指标不达标导致整个海藻原料无法使用的问题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有效解决了因海藻原料波动导致的质量问题,以及因海藻某个性能指标不达标导致整个海藻原料无法使用的技术难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基于外观、感官、浊度及功效成分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评价结果;
[0008]结合评价结果,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使不同质量指标的原料均达到产品要求。
[0009]作为优选,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包括对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
[0010]作为优选,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的感官指标为:
[0011]味道为略有腥味时,记为I级,味道为腥味较轻时,记为II级,味道为腥味明显时,记为III级。
[0012]作为优选,对于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无需进行预处理;
[0013]对于I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进行原料预处理;
[0014]对于II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进行原料预处理,随后进行风味调控。
[0015]作为优选,原料预处理具体为:
[0016]将海藻酵素粉置于乙醇中,搅拌静置分层后,除上清液;
[0017]将下层的海藻乙醇混合物吹干,获得乙醇提纯后的海藻酵素粉;
[0018]继续将所得海藻酵素粉配制成1%的水溶液,过石墨碳黑小柱,收集滤液,得到提纯后的海藻酵素粉原料。
[0019]作为优选,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的浊度指标为:
[0020]海藻粉粒径<80μm、3%海藻原液分子量小于1万的百分比>80、3%海藻原液浊度EBC<70、3%海藻原液离心后浊度EBC<7,记为I级;
[0021]海藻粉粒径为80

120μm、3%海藻原液分子量小于1万的百分比为50

80、3%海藻原液浊度EBC为70

100、3%海藻原液离心后浊度EBC为7

13,记为II级;
[0022]海藻粉粒径为>120μm、3%海藻原液分子量小于1万的百分比<50、3%海藻原液浊度EBC>100、3%海藻原液离心后浊度EBC>13,记为III级。
[0023]作为优选,浊度记为I级,无需调整;
[0024]浊度记为II级,基于溶解工艺进行调整;
[0025]浊度记为III级,基于溶解工艺进行调整后,进行超声波处理或超声波处理和膜滤处理以及风味调控。
[0026]作为优选,所述溶解工艺具体为:
[0027]采用电导率≤30μs/cm的水进行溶解,溶解后离心;
[0028]离心处理后,按照浊度判定方法,若达到I级要求,则调整完毕,若达不到I级,则在生产过程中增加5μm膜滤处理;
[0029]超声波处理具体为:
[0030]用超声波超声10

20min,处理后,按照浊度判定方法,若达到I级要求,则调整完毕;若达不到I级,则在生产过程中增加5μm或5μm和1μm膜滤处理。
[0031]作为优选,风味调控具体为:
[0032]向纯化后的海藻酵素粉原料中添加1

浓缩柠檬汁,制成柠檬味海藻苏打水。
[0033]作为优选,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基于外观、感官、浊度及功效成分进行分析包括:
[0034]对原料海藻酵素粉的外观、感官和粒径指标进行分析;
[0035]对基于海藻酵素粉获得的3%海藻原液的外观、感官、分子量小于1万的百分比以及3%海藻原液浊度和3%海藻原液离心后浊度EBC指标进行分析;
[0036]对基于3%海藻原液获得的海藻近水饮品的外观、感官、浊度和功效成分指标进行分析;和
[0037]对强化后的海藻近水饮品的外观、感官、浊度和功效成分指标进行分析。
[0038]作为优选,对原料海藻酵素粉的外观、感官和粒径指标进行分析包括:
[0039]外观:颜色为浅黄色

浅褐色时,记为I级,颜色为褐色时,记为II级,颜色为棕色时,记为III级;
[0040]感官:味道为略有腥味时,记为I级,味道为腥味较轻时,记为II级,味道为腥味明显时,记为III级;
[0041]粒径:粒径≤50μm时,溶解性极好,50μm<粒径<80μm,溶解性好,80μm≤粒径<120μm,溶解性一般,粒径≥120μm,溶解性差。
[0042]作为优选,对基于海藻酵素粉获得的3%海藻原液的外观、感官和分子量小于1万
的百分比指标进行分析包括:
[0043]颜色:颜色为浅黄色时,记为I级,颜色为褐色时,记为II级,颜色为棕色时,记为III级;
[0044]感官:味道为略有腥味时,记为I级,味道为腥味较轻时,记为II级,味道为腥味明显时,记为III级;
[0045]分子量小于1万百分比:百分比<50%,可溶性差,50%≤百分比≤80%,可溶性一般,百分比>80%,可溶性好。
[0046]作为优选,对基于3%海藻原液获得的海藻近水饮品的外观、感官、浊度和功效成分指标进行分析包括:
[0047]颜色:颜色为无色时,记为I级,颜色为浅黄色时,记为II级;
[0048]感官:味道为无腥味时,记为I级,味道为略有腥味时,记为II级,味道为腥味明显时,记为III级;
[0049]浊度:浊度<0.2,记为I级,0.2≤浊度≤0.5,记为II级,浊度>0.5,记为III级。
[0050]作为优选,所述功效成分指标包括海藻近水饮品在235nm处测得的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海藻粉原料性能的近水饮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基于外观、感官、浊度及功效成分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评价结果;结合评价结果,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使不同质量指标的原料均达到产品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基于外观、感官、浊度及功效成分进行分析包括:对原料海藻酵素粉的外观、感官和粒径指标进行分析;对基于海藻酵素粉获得的3%海藻原液的外观、感官、分子量小于1万的百分比以及3%海藻原液浊度和3%海藻原液离心后浊度EBC指标进行分析;对基于3%海藻原液获得的海藻近水饮品的外观、感官、浊度和功效成分指标进行分析;和对强化后的海藻近水饮品的外观、感官、浊度和功效成分指标进行分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海藻近水饮品的原料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包括对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的感官、浊度进行调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的感官指标为:味道为略有腥味时,记为I级,味道为腥味较轻时,记为II级,味道为腥味明显时,记为III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无需进行预处理;对于I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进行原料预处理;对于III级海藻酵素粉、3%海藻原液,进行原料预处理,随后进行风味调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预处理具体为:将海藻酵素粉置于乙醇中,搅拌静置分层后,除上清液;将下层的海藻乙醇混合物吹干,获得乙醇提纯后的海藻酵素粉;继续将所得海藻酵素粉配制成1%的水溶液,过石墨碳黑小柱,收集滤液,得到提纯后的海藻酵素粉原料。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建军黄克兴黄树丽钱中华胡淑敏陈璐常宗明杨朝霞邱素芳张翠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