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8124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可以提高使用方便性的供液泵。其解决方案为,在供液泵(1)的外壳(2)中的外壳主体(3)上,在泵室(5)的外侧位置处,设置贮液槽部(6)。在贮液槽部(6)内,配置流路形成构件(10),该流路形成构件(10)具有使泵室(5)与排出口(9)连通的排出用流路(13)。在形成排出用流路(13)的壁中,在上表面(13a)和下表面(13b)上形成连通孔(16、17),所述连通孔使排出流路(13)的内部与贮液槽部(6)的内部连通。在气泡混入通过排出用流路(13)的内部的液体中的情况下,气泡从上侧连通孔(16)向贮液槽部(6)侧逃逸,通过连通孔(16、17)向排出用流路(13)内补充与该气泡的量相应的量的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即使将供液泵(1)上下颠倒,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吸入并送出液体的功能的供液泵、配备有该供液泵的冷却系统、以及配备有该冷却系统的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过去,在使用液体的供液泵中,其结构为,以和叶轮成一整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旋转驱动叶轮的马达转子,通过利用该转子旋转驱动叶轮,借助叶轮所具有的泵叶片的作用,将液体从吸入口吸入到泵室内,同时,从排出口将泵室内的液体排出。并且,作为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的系统是已知的,所述部分为由液体制冷剂接受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吸热部,将该液体制冷剂的热量散出的散热部,以及作为通过前述吸热部及散热部使前述液体制冷剂循环的机构而采用的上述供液泵。在这种情况下,在用闭路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流动路径时,除上述吸热部、散热部、供液泵之外,为了补充由于蒸发引起的制冷剂的减少,设置贮存预备液体制冷剂的贮液槽的结构是已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之所以设置贮液槽,是因为当在流动路径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因蒸发等减少而变少时,冷却性能会降低,设置贮液槽是为了防止其冷却性能的降低。专利文献1特开2003-17228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16128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3-124671号公报专利技术的内容但是,在现有结构中,在利用供液泵的冷却系统中,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因此,在增加与之相应的零部件数目的同时,还有导致冷却系统的大型化、并进一步增多连接部位的缺点。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液泵,该供液泵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同时,无需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可以提高使用方便性。另外,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液泵,该供液泵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同时,无需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在注入液体时,可以容易地使空气排出到外部。作为其它的目的,提供一种无需额外的贮液槽的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所述的供液泵,其特征在于,该供液泵包括具有内部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构件;分别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内连通的多个连通孔,所述多个连通孔形成在多个不同的面上,其中,所述不同的多个面,是形成该流路形成构件中的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壁的面。在上述供液泵中,由于在贮液槽部内配置流路形成构件,该流路形成构件具有使排出口与泵室内连通的排出用流路,并且,在该流路形成构件上形成使排出用流路与贮液槽部连通的连通孔,所以,混入通过排出用流路的液体内的气泡(空气)通过其连通孔退避到贮液槽侧,同时,贮液槽部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补充到排出用流路内。而且,由于在形成排出用流路的壁的多个不同的面上形成气液分离用的上述连通孔,所以,为了使混入液体内的气泡容易从连通孔逃逸,可以使供液泵上的外壳的方向与多个方向相对应,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并且,根据上述供液泵,由于在供液泵的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要另外设置贮液槽。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权利要求3的专利技术所述的供液泵,其特征在于,该供液泵包括具有内部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配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该流路形成部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内连通的连通孔;以将前述贮液槽部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注液口;以将前述泵室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注液口。另外,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权利要求6的专利技术所述的供液泵,其特征在于,该供液泵包括具有内部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配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该流路形成部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内连通的连通孔;以将前述贮液槽部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注液口;其中,在令前述外壳处于前述注液口在上的状态下,前述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备有以用液体制冷剂接受发热部件的热量的方式设置的吸热部;以将前述液体制冷剂的热量散出的方式设置的散热部;以使前述液体制冷剂循环的方式设置的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供液泵。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配备有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泵,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另外,由于在贮液槽部内的排出用流路的多个面上形成连通孔,所以,可以使供液泵上的外壳的方向与多个方向相对应,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根据权利要求3的供液泵,和权利要求1同样,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同时,由于备有与贮液槽部对应的第一注液口、与泵室对应的第二注液口,所以,例如,在将液体从第一注液口注入时,存在于连通泵室的流动路径内的空气,很容易从第二注液口排出到外部。另外,存在于贮液槽部内的空气,很容易从第一注液口排出到外部。从而,在注液时,可以很好地将与泵室连通的流动路径内及贮液槽部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能够尽量地按照设定的容量将液体注入。另外,根据权利要求6的供液泵,和权利要求1同样,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并且,由于在令外壳处于使注液口在上的状态,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所以,在从注液口向贮液槽部内注入液体时,存在于贮液槽部内的空气,在贮液槽部内上升后,沿着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的倾斜面被导向注液口,很容易从该注液口被排出到外部。根据权利要求8的冷却系统,通过使用内置贮液槽部的供液泵,不必额外设置贮液槽,可以抑制与相应的部件数目的增加,同时,可以防止冷却系统的大型化,可以进一步减少连接部位。根据权利要求10的电气设备,通过利用备有内置贮液槽部的供液泵的冷却系统,可以提供备有无需额外设置贮液槽的冷却系统的电气设备。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液泵,包括以下结构部件:.内部具有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 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具有使前述排 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且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且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贤一世古克也富冈健太郎高松伴直长岛文秀小岛隆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