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用泵及电气设备和个人计算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76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冷却用泵,具有壳体和叶轮;该壳体在内部形成泵室,并具有分别与上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和排出口;该叶轮通过轴可回转地配置于上述泵室内,同时,在轴向的至少一方的侧面具有泵槽,由基于回转的上述泵槽的作用将冷却用的液体从上述吸入口吸入到上述泵室内,同时从上述排出口使泵室内的液体排出;    该冷却用泵用于使上述壳体的外面的至少一面直接或通过热传导部件间接地接触于发热部件,通过上述壳体由上述液体吸走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    其特征在于:相对从上述轴的轴向观看到的上述壳体的中心使上述叶轮的回转中心朝径向错位。(*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用泵及使用该冷却用泵的电气设备和个人计算机。
技术介绍
过去,作为输送液体的泵,已知有这样的构成的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该泵在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的壳体内部形成泵室,在该泵室内通过轴可回转地配置具有用于将液体输送到外周部的泵槽和圆盘状的叶轮,通过使该叶轮回转,由上述泵槽的作用从上述吸入口将液体吸入到泵室内,同时,从上述排出口排出泵室内的液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3978号公报(段落编号 、 ,图1、图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32677号公报(段落编号 ~ ,图1、图3)当希望将上述过去构成的泵用于冷却例如电气部件等发热部件时,可考虑采用以下那样的构成。即,在使泵壳的一面接触于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部件的状态下,使叶轮回转,冷却用的液体流到泵,从而通过壳体由在泵中流动的液体吸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这样,可冷却发热部件。然而,在过去构成的泵中,无论在哪种场合,使叶轮的回转中心(轴)与从轴向观看到的壳体的中心一致,同时,在泵室内流动的冷却用的液体主要在叶轮的外周部流动。为此,在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部件安装到泵的壳体的一面的中心部的场合,在泵室内流动的液体的流路成为发热部件的周围部,该流路与发热部件成为离开的配置,所以,存在由泵进行的冷却效率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冷却效率的冷却用泵。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可效率良好地冷却发热部件的电气设备,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冷却作为发热部件的CPU的个人计算机。为了达到上述第一目的,第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具有壳体和叶轮;该壳体在内部形成泵室,并具有分别与上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和排出口;该叶轮通过轴可回转地配置于上述泵室内,同时,在轴向的至少一方的侧面具有泵槽,由基于回转的上述泵槽的作用将冷却用的液体从上述吸入口吸入到上述泵室内,同时,从上述排出口使泵室内的液体排出;该冷却泵使上述壳体的外面的至少一面直接或通过热传导部件间接地接触于发热部件,用于通过上述壳体由上述液体吸走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其特征在于相对从上述轴的轴向观看到的上述壳体的中心使上述叶轮的回转中心朝径向错位。按照上述专利技术,通过相对从轴向观看到的上述壳体的中心使叶轮的回转中心朝径向错位,可在壳体的中心附近确保液体的流路。为此,在使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部件接触于壳体的一面的中心部的场合,成为该发热部件与液体流路接近的配置,可由冷却用泵的液体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第二项专利技术在第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当叶轮回转时,泵槽通过壳体的中心附近。这样,可在壳体的中心附近可靠地确保液体的流路。为了达到上述第一目的,第三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具有壳体和叶轮;该壳体在内部形成泵室,并具有分别与上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和排出口;该叶轮通过轴可回转地配置于上述泵室内,同时,在轴向两侧分别具有泵槽,由基于回转的上述泵槽的作用将冷却用的液体从上述吸入口吸入到上述泵室内,同时,从上述排出口使泵室内的液体排出;该冷却泵使上述壳体的外面的至少一面直接或通过热传导部件间接地接触于发热部件,用于通过上述壳体由上述液体吸走上述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其特征在于上述叶轮的两侧面的两泵槽使径向的长度相互不同。按照上述专利技术,通过使叶轮的两侧面的两泵槽中的配置发热部件的一侧的泵槽的径向长度增大,可在壳体中心附近确保液体的流路。为此,在使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部件接触于壳体的一面的中心部的场合,成为该发热部件与液体的流路接近的配置,可由冷却用泵的液体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第四项专利技术在第一~三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泵槽朝叶轮的径向延伸而且开放外周侧。这样,由于在泵槽的外周侧没有壁,所以,在该泵槽中流动的液体易于流动。第五项专利技术在第一~四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叶轮在泵槽的回转中心侧具有圆形或环状的凸部,在该凸部的外周部至少形成1个凹洼部。这样,当叶轮回转时,可由该凹洼部使泵室内的液体产生径向流动,提高泵性能。第六项专利技术在第一~五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叶轮形成通过泵槽贯通该叶轮的轴向两侧面的贯通孔。这样,可容易地排出混入到在泵室内流动的液体的气体,防止气体在泵室内的滞留。第七项专利技术在第一~六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具有圆形的凹部、电动机的转子用永久磁铁、定子收容部、及电动机的定子;该圆形凹部朝轴向凹下,设于比环状凸部靠近回转中心的一侧,该环状凸部在叶轮中设于比泵槽靠近回转中心的一侧;该电动机的转子用永久磁铁与上述叶轮一体回转地设于该凹部的周壁部的内周部,磁极在周向上成为多极地配置成环状;该定子收容部进入到上述凹部内地设于壳体;该电动机的定子从上述壳体的外面侧配置到上述定子收容部内,外周部隔着该定子收容部的周壁部相对上述转子用永久磁铁从径向内侧相向。在上述构成中,由与叶轮一体回转的转子用永久磁铁和定子构成使叶轮回转的电动机。按照上述构成,在叶轮的中央部形成朝轴向凹下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电动机的转子用永久磁铁和定子,所以,即使形成将电动机一体化的构成,也可抑制冷却用泵的轴向的厚度尺寸。为了达到上述第二目的,第八项专利技术的电气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七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和接触于该冷却用泵的壳体的一面地设置的发热部件。这样,可由冷却用泵有效地冷却发热部件,另外,与用送风扇冷却发热部件的场合相比可静声化。为了达到上述第三目的,第九项专利技术的个人计算机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七中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冷却用泵、接触于该冷却用泵的上述壳体的一面地设置的作为发热部件的CPU、及具有在上述冷却用泵的内部流动的液体通过的液体通道的散热板。这样,可有效地冷却作为发热部件的CPU,另外,与用送风扇冷却发热部件的场合相比可静声化。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冷却用泵的纵断面图。图2为冷却用泵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从与图2相反侧观看到的冷却用泵的分解透视图。图4(a)为从一方侧观看叶轮的透视图,(b)为从与(a)相反侧观看叶轮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冷却用泵的使用例的、个人计算机的示意透视图。图6为冷却用泵的仰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首先,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冷却用泵1的组装状态的断面图,图2示出该冷却用泵1的分解透视图,图3示出从与图2相反侧观看该冷却用泵1的分解透视图。在这些图1~图3中,壳体2组合分别呈圆形的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而构成。在第一壳体3与第二壳体4之间形成使第一壳体3朝轴向凹下的圆形凹状的泵室5,同时,位于该泵室5内地通过轴7可回转地配置圆盘状的叶轮6。在该场合,从轴7的轴向观看到的泵室5的中心相对壳体2的中心01(参照图1)朝径向偏移,因此,作为上述叶轮6的回转中心02的轴7相对壳体2的中心01朝径向偏移。叶轮6的轴7由设于第一壳体3和第二壳体4的轴承8、9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第一壳体3的外周部设置吸入口10和排出口11,这些吸入口10和排出口11分别与上述泵室5内连通。另外,在第一壳体3的上述泵室5的中心部分形成与第二壳体4侧的相反侧开口的圆形凹状的定子收容部12。在上述叶轮6中,如图4(a)所示那样,将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贤一世古克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