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583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属于密炼设备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散后的配料、填充物颗粒一直没有做到很好的均匀性分布,即胶料的分布混炼效果不佳的问题,其技术中,转子体上的突棱分为长突棱组和短突棱组,长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长突棱;短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短突棱;其中一部分长突棱与其中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一侧,另一部分长突棱与另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另一侧。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保证胶温均匀性的基础上,使胶料黏度、分散性、分布性等指标均达到了高标准。分布性等指标均达到了高标准。分布性等指标均达到了高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属于密炼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子午线轮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对制成轮胎的混炼胶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进而对混炼设备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对密炼机的改进和创新就显得迫在眉睫,而改进提升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密炼机转子的速比和转子的构型;
[0003]长期以来,前后转子以不同速度运转,使转子循环定位,这会引起混炼室内部的胶料存在温度梯度,影响胶温的均匀度;过去的密炼机转子,虽然也是长、短棱的构型,但在突棱布置上采用的是长棱在转子体一侧,短棱在转子体另外一侧,这使得胶料在长、短棱交界面处流动性很差,转子体表面加工精度不达标准,极易出现积料问题。
[0004]目前市面上的密炼机同步转子,所有突棱均采用同一个螺旋角度,设计得偏重于提高胶流的分散混炼,在交互面产生一定的挤压流并在混炼室内产生双向胶料流,是一种以剪切为主的设计。虽然混炼胶在黏度、温度、分散性等方面指标表现良好,但分散后的配料、填充物颗粒一直没有做到很好的均匀性分布,即胶料的分布混炼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在保证胶温均匀性的基础上,使胶料黏度、分散性、分布性等指标均达到了高标准。
[0006]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包括转子体,转子体上设置有若干突棱;转子体上的突棱分为长突棱组和短突棱组,长突棱组沿转子体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短突棱组沿转子体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0007]长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长突棱;
[0008]短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短突棱;
[0009]其中一部分长突棱与其中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一侧,另一部分长突棱与另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另一侧;
[0010]长突棱组的长突棱与短突棱组的短突棱在转子体圆周上相间交替布置。
[0011]优化的,上述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长突棱组具有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长突棱;短突棱组具有两根由转子体表面凸起的短突棱;其中一根长突棱与其中一根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一侧,另一根长突棱与另一根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的另一侧。
[0012]优化的,上述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位于转子体其中一侧的长突棱、短突棱的螺旋角度为30
°
~40
°
;位于转子体另一侧的长突棱、短突棱的螺旋角度为45
°
~55
°

[0013]优化的,上述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位于转子体其中一侧的长突棱、短突棱的棱宽至少为位于转子体另一侧的长突棱、短突棱的棱宽两倍。
[0014]优化的,上述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位于转子体其中一侧的长突棱转子体端面交
汇处的背胶面、短突棱与转子体端面交汇处的背胶面处的周向棱宽逐渐增大。
[0015]优化的,上述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转子速比是1:1。
[0016]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高配料、填充物颗粒在混炼胶中的均匀分布,不仅使得每一车料均匀性达到高标准,而且车料与车料之间的均匀性也达到高标准,指标黏度、分散性、均匀性等差异极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同步转子棱的展开图;
[0019]图2、图3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同步转子三维图;
[0020]图4

1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同步转子棱3起始端部防止积料结构;
[0021]图4

2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同步转子棱棱4起始端部防止积料结构;
[0022]图5为(常规)同步转子棱1、棱2棱峰宽度;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新型同步转子棱3、棱4棱峰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技术特点。
[0025]如图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此实施例中,长突棱组包括两根长突棱,即长突棱一1和长突棱二3。短突棱组包括两根短突棱,即短突棱三2和短突棱四4。长突棱一1与短突棱三2位于转子体一侧,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位于转子体另外一侧,长突棱一1、长突棱二3、短突棱三2和短突棱四4在转子体圆周上相间交替布置。
[0026]长突棱一1与短突棱三2保持与现有常规同步转子突棱端面起始位置和螺旋角度α不变,螺旋角度在30
°
~40
°
之间,棱宽为A左右。
[0027]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保持与现有常规同步转子突棱端面起始位置不变,但螺旋角度β适当增大至45
°
~55
°
之间,其轴向投影增长,同时棱峰宽度较现有常规同步转子棱宽增加近1倍,棱宽约2A左右。
[0028]长突棱二3与转子体端面交汇处的背胶面、短突棱四4与转子体端面交汇处的背胶面处的周向棱宽逐渐增大,即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与转子体端面交汇处、背胶面周向棱宽增加b mm。
[0029]此实施例中的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装配在密炼机上配对使用的前后转子速度相同,即转子速比是1:1。
[0030]此实施例中,每个转子突棱都被指定了特定的加工功能,保留了常规同步转子长突棱一1、短突棱三2的构型设计,即保留了两突棱分散混炼为主的加工功能。同时增大了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螺旋角度,增强了胶料的分布混炼性能。
[0031]棱宽加大,正好弥补了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增大螺旋角度而带来的胶料分散性能的削弱。长突棱二3和短突棱四4起始端部轴向棱宽增加,消除了由于突棱螺旋角度β增大引起背胶面角度90
°‑
β减小而带来的积料隐患。
[0032]从使用效果来看,此实施例中的新型同步转子比常规同步转子会将更多胶料推向中间搅合,均匀分布作用加大,温升趋于缓和,适用于温度敏感的配方材料混炼。同比常规
同步转子占比体积约小2%,进而工作容积增加约2%,炼胶效率提高5.6%。
[0033]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包括转子体(5),转子体(5)上设置有若干突棱;其特征在于:转子体(5)上的突棱分为长突棱组和短突棱组,长突棱组沿转子体(5)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短突棱组沿转子体(5)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布;长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5)表面凸起的长突棱;短突棱组,具有至少两根由转子体(5)表面凸起的短突棱;其中一部分长突棱与其中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5)的一侧,另一部分长突棱与另一部分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5)的另一侧;长突棱组的长突棱与短突棱组的短突棱在转子体圆周上相间交替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炼机新型同步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突棱组具有两根由转子体(5)表面凸起的长突棱;短突棱组具有两根由转子体(5)表面凸起的短突棱;其中一根长突棱与其中一根短突棱被构建于转子体(5)的一侧,另一根长突棱与另一根短突棱被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坤王建波尹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维轮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