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烟台大学专利>正文

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和微通道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401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和微通道分离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微通道分离器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的微分离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和微通道分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化工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和微通道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体污染中,油类(油脂类、石油类、亲油性有机溶剂等)已成为重要污染物之一,含油废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含油废水广泛存在,涉及于生活餐饮、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化学化工、制造工业、石油工业等诸多领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体中的油类污染物问题日益突出,受到愈多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如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超声波分离法、吸附分离法和膜分离法等都存在效率低或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对含油废水的处理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能源消耗,这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资源浪费。因此,对于高效低成本的油水分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和微通道分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强化油水分离的微通道分离装置,该微分离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的微分离器

1、微分离器

2。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均为通孔;所述微分离器

1、微分离器

2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微分离器

1的两端分别与上盖板设置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相连通;微分离器

2的两端分别与分离器

1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下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相连通。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微分离器

1由一片微分离板构成或两片以上的微分离板叠加组成,微分离板上设置有与上盖板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上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的出口孔,入口孔和出口孔均为通孔;微分离板上设有微分离通道,微分离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相连通。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微分离器

2由一片微分离板构成或两片以上的微分离板叠加组成,微分离板上设置有与分离器

1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下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入口孔为非通孔,出口孔为通孔;微分离板上设有微分离通道,微分离通道端与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相连通。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微分离器

1的微分离板上设置有由微通道组成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分离腔,微通道的表面具有亲水(疏水)性,分离腔起始端分别连接有微分离器

1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
相(油相)出口孔。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微分离器

2的微分离板上设置有由微通道组成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分离腔,微通道的表面具有疏水(亲水)性,分离腔始端连接有微分离器

2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分离腔终端连接有微分离器

2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的微分离器

1和微分离器

2的材质相同,为不锈钢、铜、钛中的任意一种,相邻两个模块间的密封连接均采用真空扩散焊接方式;相邻两个模块间的密封连接具体指模块上除微通道、通孔所占面积之外的其余部分均进行焊接密封。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中,所述微通道为蛇形通道或螺旋形通道,当量直径为50~3000 μm、截面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入口通孔及出口通孔的当量直径为2~6 mm。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所述分离方法使用上述的微通道分离装置,将油水的原料混合液依次经上盖板、微分离器

1和微分离器

2上的通孔,进入微分离器

1和微分离器

2,在微分离器

1和微分离器

2内进行油水两相的分离,分离产物中油相(水相)经微分离器

1和上盖板上的通孔流出微分离装置,水相(油相)经微分离器

2和下盖板上的通孔流出微分离装置。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水两相的微通道分离方法中,所述油水混合液为乳液或油水分层状态,含有油相和水相,所述油相为煤油、柴油、汽油、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十八烷等长链烷烃,苯、甲苯、二甲苯、混苯、四氯化碳、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中的至少一种;水相为水或聚乙烯醇、明胶、聚乙二醇、盐酸、硝酸、氢氧化钠水等的水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油水混合液进料量为0~200 ml/min,分离选择性为100%。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油水两相,在所公知的各类油水体系中的油水组成均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
[0012]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微通道分离装置,在持续分离过程中,油水两相可在微通道内快速、高效分离,并且在高进料量下可实现100%分离选择性。该微分离装置利用微通道的表面性质和尺寸限域作用,使分离过程更易控,有效提升油水体系的分离效率,降低能耗。最终实现化工分离
的油水两相分离过程强化和设备微型化,极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的上盖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

1为原料混合液的入口通孔;1

2为经微分离器

1分离后的水相(或油相)出口通孔。
[0014]图2为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的微分离器

1结构示意图;图中,2

1为原料混合液的入口通孔;2

2为微分离器

1分离后的水相(或油相)出口通孔;2

3为微分离器

1的微分离板。
[0015]图3为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的微分离器

2结构示意图;图中,3

1为原料混合液入口孔;3

2为微分离器

2分离后的油相(或水相)出口通孔;3

3为微分离器

2的微分离板。
[0016]图4为用于强化油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微通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分离装置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以及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的微分离器

1、微分离器

2;所述上盖板上设置有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均为通孔;所述微分离器

1、微分离器

2依次密封安装在上盖板、下盖饭之间,微分离器

1的两端分别制有与上盖板设置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相连通的通孔;微分离器

2的两端分别制有与微分离器

1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下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相连通的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分离器

1由一片微分离板构成或两片以上的微分离板叠加组成,微分离板上设置有与上盖板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上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的出口孔,入口孔和出口孔均为通孔;微分离板上设有微分离通道,微分离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相)出口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分离器

2由一片微分离板构成或两片以上的微分离板叠加组成,微分离板上设置有与分离器

1上对应的油水原料混合液的入口孔、与下盖板上对应的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出口孔为通孔;微分离板上设有微分离通道,微分离通道端与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油相(水相)出口孔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强化油水两相分离的高效微通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分离器

1的微分离板上设置有由微通道组成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分离腔,微通道的表面具有亲水(疏水)性,分离腔起始端分别连接有微分离器

1的油水原料混合液入口孔和油水两相分离后的水相(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潮杨浩宋益冰黄岩翟哲金楠王清强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