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524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设于后地板上的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设于车身顶盖上的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后侧围,在两个所述后侧围的C柱和D柱区域分别形成有条状的第一腔体结构和第二腔体结构,所述顶盖中横梁和后地板中横梁通过两条所述第一腔体结构连通形成第一环状腔体;所述顶盖后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通过两条所述第二腔体结构连通形成第二环状腔体,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增加汽车C柱和D柱的结构强度,提高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汽车具有前述结构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后侧围和后车体均为钢结构部件,两者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后侧围包括后侧围内板01及其底部的后轮罩内板02和后轮罩加强板03,后车体包括后地板05及其侧边的后纵梁04,后轮罩内板02和后轮罩加强板03均与后纵梁04相连接。该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后轮罩内板02和后轮罩加强板03为单层板,连接强度弱,易出现零件疲劳开裂及焊点疲劳开裂问题;2)后地板05、后纵梁04、后轮罩内板02、后侧围内板01之间没有贯通连接,四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传力通道,至使车身C柱和D柱的强度不足,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较差;3)现有技术中,增强后侧围和后车体自身强度或连接强度的方案,通常为提升材料牌号、增加料厚,甚至增加零部件数量,成本较高且不利于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C柱和D柱的强度不足,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设于后地板上的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设于车身顶盖上的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后侧围,在两个所述后侧围的C柱和D柱区域分别形成有条状的第一腔体结构和第二腔体结构,所述顶盖中横梁和后地板中横梁通过两条所述第一腔体结构连通形成第一环状腔体;所述顶盖后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通过两条所述第二腔体结构连通形成第二环状腔体。
[0006]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通过在后侧围的C柱和D柱区域分别形成条状的第一腔体结构和第二腔体结构,增加了汽车C柱和D柱结构强度,且上述腔体结构通过连接顶盖横梁、后地板横梁,形成环绕车身的两个环形腔体结构,该结构贯通了后地板、后侧围以及车顶盖,形成了有效的传力通道,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汽车C柱和D柱的强度不足,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较差的问题,本技术可有效增加汽车C柱和D柱的结构强度,提高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后地板两侧边的两条后纵梁,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段和后纵梁中段,所述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通过两条所述后纵梁中段连通,在所述后地板上形成“口”字形腔体,提升了后地板区域自身的刚度和强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的前端还设有后地板前横梁,还包括设于中地板上的中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中地板横梁通过两条所述后纵梁前段连通形成“口”字形腔体,提升了中地板区域自身的刚度和强度。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后侧围包括相连接的后侧围内板和后轮罩内板,所述后侧围内板
上形成有C柱下加强板,所述C柱下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结构和后纵梁前段连接,前地板区域的“口”字形腔体结构通过C柱下加强板与第一腔体结构相连接,形成Z方向上的传力路径,更有利于汽车受力后力的分散,防止应力集中造成破坏。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腔体结构、第二腔体结构的腔体内部设有遍布的若干第一加强筋,增加后侧围的强度和弯曲、扭转刚度。
[0011]进一步的,所述后纵梁、中地板横梁、后地板前横梁、后地板中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的腔体内部均设有遍布的若干第二加强筋,增加后地板、中地板区域的强度和弯曲、扭转刚度。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相连接,增加了后侧围和后纵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后侧围内板为一体压铸成型的铝合金材质,相较于钢制零件具有较轻的重量,有利于轻量化,且通过压铸成型,制造更加方便。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为一体压铸成型的铝合金材质,相较于钢制零件具有较轻的重量,有利于轻量化,且通过压铸成型,制造更加方便。
[0015]为实现第二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6]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车身后部传力结构。
[00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增加汽车C柱和D柱的结构强度,提高整个车身弯曲、扭转性能;设置加强筋,提升各零部件自身刚度、强度及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疲劳开裂问题;零部件重量更轻,生产制造更加方便;汽车具有与前述车身后部传力结构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结构外侧视角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内侧视角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外侧视角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隐去一侧后侧围)俯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仰视图。
[0023]图中标记:01

后侧围内板,02

后轮罩内板,03

后轮罩加强板,04

后纵梁,05

后地板,1

后侧围内板,2

后轮罩内板,3

后纵梁中段,4

后纵梁前段,5

后地板,6

中地板横梁,7

后地板前横梁,8

后地板中横梁,9

后地板后横梁,10

第一腔体结构,11

第二腔体结构,12

C柱下加强板,13

后减震器安装部,14

后减震器安装托盘,15

后副车架前安装部,16

后副车架后安装部,17

铆接搭接面,18

第一加强筋,19

第二加强筋,20

第三加强筋,21

第四加强筋,22

座椅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实施例1,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如图2

5所示,包括设于后地板5上的后地板中横梁8和后地板后横梁9、设于车身顶盖上的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后侧围,在两个后侧围的C柱和D柱区域分别形成有条状的第一腔体结构10和第二腔体结构11,顶盖中横梁和后地板中横梁8通过两条第一腔体结构10连通形成第一环状腔体;顶盖后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9通过两条第二腔体结构11连通形成第二环状腔体;第一腔体结构10和第二腔体结构11的横截面为U形;
[0027]还包括设于后地板5两侧边的两条后纵梁,后纵梁包括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包括设于后地板(5)上的后地板中横梁(8)和后地板后横梁(9)、设于车身顶盖上的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相对的两个后侧围,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后侧围的C柱和D柱区域分别形成有条状的第一腔体结构(10)和第二腔体结构(11),所述顶盖中横梁和后地板中横梁(8)通过两条所述第一腔体结构(10)连通形成第一环状腔体;所述顶盖后横梁和后地板后横梁(9)通过两条所述第二腔体结构(11)连通形成第二环状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后地板(5)两侧边的两条后纵梁,所述后纵梁包括后纵梁前段(4)和后纵梁中段(3),所述后地板中横梁(8)和后地板后横梁(9)通过两条所述后纵梁中段(3)连通,在所述后地板(5)上形成“口”字形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5)的前端还设有后地板前横梁(7),还包括设于中地板上的中地板横梁(6),所述后地板前横梁(7)和中地板横梁(6)通过两条所述后纵梁前段(4)连通形成“口”字形腔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传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祥王小青黄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