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850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轮胎,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包括胎面,其下方设置冠带层;带束层,设置在冠带层下方,包括位于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胎体帘布层,位于带束层下方,为两层,且均为反包结构;内衬层,位于胎体帘布层下方,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其中,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二带束层的宽度,且第一带束层的两端均设置贴边胶和第一包边胶,第二带束层的两端均设置第二包边胶;过渡层与气密层的接头处通过辊压密封压实,且气密层与过渡层的宽度差为20mm~4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轮胎的气密性,减少混合气体对轮胎半部件的氧化腐蚀,增强各半部件的粘合力,避免带束层间剥离或帘线剥离损坏,进而提升轮胎氮氧老化后的耐久性能。进而提升轮胎氮氧老化后的耐久性能。进而提升轮胎氮氧老化后的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胎


[0001]本技术属于轮胎
,尤其涉及一种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唯一接触的部件,可以缓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其安全性能对车辆行驶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国内外轮胎及汽车企业、政府机构对轮胎安全性能的研究也逐渐重视。轮胎作为橡胶制品,随着不断使用和时间的变化会出现老化现象,而轮胎老化又是影响轮胎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评估轮胎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0003]轮胎老化测试的作用原理是在65℃烘箱内将轮胎内部充入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使氧气与橡胶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橡胶性能降低,特别是轮胎内部各半部件性能的降低,而且降低了各半部件的粘合力,使各半部件之间的剥离力下降,发生带束层间剥离或帘线剥离损坏,甚至出现轮胎爆破。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当轮胎漏气率较少时,各半部件的粘合力较强时,轮胎的老化耐久性能测试结果较好。因此,提升轮胎的气密性,增加各半部件之间的粘合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0005]本技术提出一种轮胎,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具有提升轮胎的气密性,减少混合气体对轮胎半部件的氧化腐蚀,增强各半部件的粘合力,避免带束层间剥离或帘线剥离损坏,降低老化对轮胎耐久性能的影响的特点。
[0006]本技术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轮胎,包括胎面,其下方设置冠带层;带束层,设置在冠带层下方,包括位于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胎体帘布层,位于带束层下方,为两层,且均为反包结构;内衬层,位于胎体帘布层下方,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其中,所述第一带束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带束层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带束层的两端均设置贴边胶和第一包边胶,所述第二带束层的两端均设置第二包边胶;所述过渡层与所述气密层的接头处通过辊压密封压实,且所述气密层与所述过渡层的宽度差为20mm~40mm。
[000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密层的厚度为1.2mm~2.0mm。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0.6mm~1.0mm。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胎还包括三角胶和胎侧,所述三角胶的高度为轮胎下断面高度的60%~70%。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角胶与所述胎侧之间设置补强层,所述补强层的外侧设置补强胶片。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强胶片的厚度为0.6mm~1.2mm,长度为40mm~60mm。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密层的材质为全丁基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气密层与过渡层的宽度差为20mm~40mm,且气密层与过渡层的接头处通过辊压密封压实,提升了轮胎内衬层的气密性,阻隔氧气对轮胎内部骨架材料及胶料的腐蚀,起到提升轮胎氮氧老化后的耐久性能的作用;本技术通过对第一带束层的端部采用贴边胶和包边胶设置,对第二带束层的端部进行包边胶的设置,减少了因胎肩部位的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带束层脱层剥离;本技术还通过对胎体帘布层采用双层胎体帘布层反包的胎体成型方式,避免混合气体从帘布端点腐蚀帘布,造成帘线剥离损坏。
附图说明
[00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轮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说明:1、胎面,2、冠带层,3、第二带束层,4、第一带束层,5、胎体帘布层,6、内衬层,7、胎侧,8、三角胶,9、补强层,10、补强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揭露的
技术实现思路
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0019]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020]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
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尤其涉及一种防漏气且防脱层轮胎的结构。
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轮胎包括胎面1,其下方设置冠带层2;带束层,设置在冠带层2下方,包括位于第一带束层4和第二带束层3,第一带束层4的宽度大于第二带束层3的宽度,且第一带束层4的两端均设置贴边胶和第一包边胶,第二带束层3的两端仅设置第二包边胶,上述结构减少了因胎肩部位的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带束层脱层剥离;胎体帘布层5,位于带束层下方,为两层,且均为反包结构,能够避免混合气体从帘布端点腐蚀帘布,造成帘线剥离损坏;内衬层6,位于胎体帘布层5下方,是轮胎最内部的橡胶层,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气密层和过渡层的接头处通过辊压进行密封压实。气密层胶料具有优异的空气、湿气阻隔性能,保证轮胎内部压力稳定,其材质优选为全丁基胶;过渡层位于气密层与胎体帘布层之间,用于增强气密层和胎体帘布层的界面粘合性能,防止轮胎内部脱层,同时还可以实现轮胎胎胚内衬层中部厚度与侧部一致。气密层和过渡层成型时,以成型鼓中心灯标为中心,优先在成型鼓上敷贴气密层,然后在气密层上方敷贴过渡层,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面(1),其下方设置冠带层(2);带束层,设置在冠带层(2)下方,包括位于第一带束层(4)和第二带束层(3);胎体帘布层(5),位于带束层下方,为两层,且均为反包结构;内衬层(6),位于胎体帘布层(5)下方,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其中,所述第一带束层(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带束层(3)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带束层(4)的两端均设置贴边胶和第一包边胶,所述第二带束层(3)的两端均设置第二包边胶;所述过渡层与所述气密层的接头处通过辊压密封压实,且所述气密层与所述过渡层的宽度差为20mm~4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层的厚度为1.2mm~2.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丽华王君任振兴韩磊孙超苏明项兵兵刘俊俊张峰
申请(专利权)人: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