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1622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包括底盘、驱动机构、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以及四个车轮,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底盘同侧的两个车轮相连;第二传动轴的两端也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底盘另一侧的两个车轮相连;驱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运动,并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带动第一传动轴的两个车轮反向转向、带动第二传动轴的两个车轮反向转向、带动对角设置的两个车轮同向转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借助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两端的四个垂直轴传动机构分别带动四个车轮同时发生各自对应的转向动作,便于实现车辆的全向移动,减少了转向驱动个数,简化了底盘结构。简化了底盘结构。简化了底盘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移动底盘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搬运车或轻卡等车辆在进行车轮转向机构的设计时,通常采用四个驱动电机及四个减速机构分别结合来驱动四个行走轮分别进行转向的方式,上述方式不仅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难以保证多个车轮转向速度的均匀性和同步性,不利于实现车辆的全向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通过同一台驱动机构同时带动四个车轮分别进行转向动作,实现底盘的全向移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全向移动底盘,包括底盘、连接于底盘底部的驱动机构、与驱动机构相连的第一传动轴、与驱动机构相连的第二传动轴、以及四个分别靠近底盘的四角设置的车轮,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分别转动连接在底盘的底部、且沿车身X向延伸,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底盘同侧的两个车轮相连;第二传动轴的两端也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底盘另一侧的两个车轮相连;
[0005]其中,驱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运动,并通过四个垂直轴传动机构带动第一传动轴的两个车轮反向转向、带动第二传动轴的两个车轮反向转向、带动对角设置的两个车轮同向转向。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垂直轴传动机构为蜗轮蜗杆机构或锥齿轮机构。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垂直轴传动结构为蜗轮蜗杆机构;垂直轴传动结构为蜗轮蜗杆机构;用于驱动第一传动轴两个车轮的两个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反;用于驱动第二传动轴两个车轮的两个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反;用于驱动对角设置的两个车轮的两个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同。
[0008]一些实施例中,蜗轮蜗杆机构包括:
[0009]蜗杆,设置于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上;
[0010]蜗轮,转动连接于底盘的底部、且与蜗杆啮合,蜗轮的下方设有用于安装车轮的安装座,车轮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上。
[0011]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设有开口向下且用于容纳车轮的容置腔,车轮具有贯穿安装座的两侧壁设置的轮轴。
[0012]一些实施例中,车轮的侧部设有与轮轴相连、且用于驱动轮轴旋转的驱动件,驱动件位于车轮靠近驱动机构的一侧。
[0013]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与轮轴之间还设有减速机。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还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的两端分
别向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延伸,驱动轴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相连的锥齿轮组件、两个锥齿轮组件在驱动机构的两侧对称分布。
[0015]一些实施例中,锥齿轮组件包括:
[0016]第一锥齿轮,与驱动轴的端部相连,且与底盘转动配合;
[0017]第二锥齿轮,设置于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上,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用于带动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旋转。
[0018]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通过同一个驱动机构带动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运动,进而借助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两端的四个垂直轴传动机构分别带动四个车轮同时发生各自对应的转向动作,便于进行底盘底部构件的布置,减少了转向驱动的个数,节省结构的占用空间,可实现车辆X向移动、Y向移动、原地转向以及任意方向斜移等不同方向行进的作业需求,减少了转向驱动的个数,简化了底盘结构。
[00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设有的全向移动底盘。设有上述全向移动底盘的车辆,可实现全方向的转动,进而达到调节车辆行进发生的调整,有助于简化安装结构,保证空间的合理布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去除车轮);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蜗轮蜗杆机构与车轮连接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沿X向行进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仅展示底盘和车轮);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原地转动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仅展示底盘和车轮);
[00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沿Y向行进的状态结构示意图(仅展示底盘和车轮)。
[00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7]1、驱动机构;11、驱动轴;2、第一传动轴;3、第二传动轴;4、车轮;41、安装座;42、容置腔;43、轮轴;5、垂直轴传动机构;51、蜗杆;52、蜗轮;6、驱动件;61、减速机;7、锥齿轮组件;71、第一锥齿轮;72、第二锥齿轮;8、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
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全向移动底盘及车辆8进行说明。全向移动底盘,包括底盘8、连接于底盘8底部的驱动机构1、与驱动机构1相连的第一传动轴2、与驱动机构1相连的第二传动轴3以及四个分别靠近底盘8的四角设置的车轮4,第一传动轴2和第二传动轴3分别转动连接在底盘8的底部、且沿车身X向延伸,第一传动轴2的两端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5与底盘8同侧的两个车轮4相连;第二传动轴3的两端也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5与底盘8另一侧的两个车轮4相连;
[0031]其中,驱动机构1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轴2和第二传动轴3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运动,并通过四个垂直轴传动机构5带动第一传动轴2的两个车轮4反向转向、带动第二传动轴3的两个车轮4反向转向、带动对角设置的两个车轮4同向转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向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连接于所述底盘底部的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的第一传动轴、与所述驱动机构相连的第二传动轴、以及四个分别靠近所述底盘的四角设置的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底部、且沿车身X向延伸,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所述底盘同侧的两个所述车轮相连;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也分别通过垂直轴传动机构与所述底盘另一侧的两个所述车轮相连;其中,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运动,并通过四个所述垂直轴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个所述车轮反向转向、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个所述车轮反向转向、带动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车轮同向转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轴传动机构为蜗轮蜗杆机构或锥齿轮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向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轴传动结构为蜗轮蜗杆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两个所述车轮的两个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反;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两个所述车轮的两个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反;用于驱动对角设置的两个所述车轮的两个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旋向相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移动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蜗杆,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轴或第二传动轴上;蜗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如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