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9092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右侧内杆、右齿条外杆、左齿条外杆和左侧内杆,所述右侧内杆安装在右齿条外杆中,所述左侧内杆安装在左齿条外杆中,所述右侧内杆与左侧内杆同轴且右侧内杆靠近左侧内杆的一端延伸至左齿条外杆内,所述右齿条外杆位于左齿条外杆一侧,且同轴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双伺服电机的控制模式下,有效实现了对整车转向系统的自适应,保证整车各工况下的中性转向,从而提高了操控性;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四杆件连接配合,也能保证在单电机故障刹车下,另一台电机仍可实现跛车模式低速行驶。仍可实现跛车模式低速行驶。仍可实现跛车模式低速行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转向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况且人们对于汽车的苛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追求汽车舒适度的同时,对汽车性能操控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当前转向系统,无论是机械传动方案,或是线控方案,都无法保证转向系统在整车各个工况下的中性转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双伺服电机方案,很好的规避了上述问题,保证整车在各个工况下的中性转向。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包括右侧内杆、右齿条外杆、左齿条外杆和左侧内杆;
[0006]所述右侧内杆安装在右齿条外杆中;
[0007]所述左侧内杆安装在左齿条外杆中;
[0008]所述右侧内杆与左侧内杆同轴且右侧内杆靠近左侧内杆的一端延伸至左齿条外杆内;
[0009]所述右齿条外杆位于左齿条外杆一侧,且同轴设置。
[0010]优选地,还包括伺服电机一和伺服电机二;
[0011]所述伺服电机一和伺服电机二的输出轴上均安装有主动齿轮;
[0012]所述伺服电机一的主动齿轮与左齿条外杆啮合,带动左齿条外杆直线运动;
[0013]所述伺服电机二的主动齿轮与右齿条外杆啮合,带动右齿条外杆直线运动。
[0014]优选地,所述左侧内杆靠近右侧内杆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
[0015]所述右侧内杆靠近左侧内杆的一端为连接部;
[0016]所述连接部与连接孔滑动配合。
[0017]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周侧面均布有若干限位孔一和若干限位孔二;
[0018]所述限位孔一和限位孔二分别沿连接部周向均布。
[0019]优选地,所述左齿条外杆的内腔沿周向安装有若干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末端固定连接有钢珠,所述钢珠抵接有第一限位块;
[0020]所述左侧内杆对应第一限位块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第一限位块滑动连接;
[0021]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与限位孔一和限位孔二滑动配合;
[0022]所述第一限位块的长度等于限位孔一的深度加上定位孔的深度;
[0023]所述限位孔二的深度小于限位孔一的深度。
[0024]优选地,所述右侧内杆沿周向还开设有若干限位孔三,所述限位孔三位于连接部一侧。
[0025]优选地,所述右齿条外杆的内腔沿周向安装有若干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
[0026]所述第二限位块与限位孔三一一对应,且滑动连接。
[0027]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块侧面还设置有楔形块二;
[0028]所述左齿条外杆末端设置有楔形块一,所述楔形块一位于楔形块二下侧,用于推动楔形块二往远离右侧内杆的一侧移动。
[0029]优选地,所述右侧内杆和左侧内杆一端均安装有横拉杆。
[0030]一种线控转向结构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当左侧刹车损坏时,右齿条外杆通过带动安装在其内的右侧内杆往右侧移动,使左侧内杆和左齿条外杆脱离;
[0032]当右侧刹车损坏时,左齿条外杆通过安装在其内的左侧内杆往右侧移动,使右侧内杆和右齿条外杆脱离。
[0033]优选地,使所述左侧内杆和左齿条外杆脱离,包括以下步骤:
[0034]右齿条外杆带动右侧内杆往右移动;
[0035]安装在左齿条外杆上的第一弹簧会推挤压与其连接的钢珠和与钢珠抵接的第一限位块,使第一限位块进入右侧内杆上的限位孔一,让左侧内杆和左齿条外杆脱离,使右侧内杆和左侧内杆固定连接。
[0036]优选地,使所述右侧内杆和右齿条外杆脱离,包括以下步骤:
[0037]左齿条外杆带动左侧内杆往右移动;
[0038]左齿条外杆上的楔形块挤压安装在右齿条外杆上的第二限位块上的楔形块二,使第二限位块脱离右侧内杆上的限位孔三,从而使右齿条外杆与右侧内杆脱离;
[0039]同时第一限位块会卡入右侧内杆上的限位孔二,使右侧内杆、左侧内杆和左齿条外杆固定连接。
[004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41]1、本专利技术在双伺服电机的控制模式下,有效实现了对整车转向系统的自适应,保证整车各工况下的中性转向,从而提高了操控性;
[0042]2、本专利技术采用独特的四杆件连接配合,也能保证在单电机故障刹车下,另一台电机仍可实现跛车模式低速行驶。
[0043]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46]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47]图中:1、伺服电机一;2、伺服电机二;3、右侧内杆;301、连接部;302、限位孔一;303、限位孔二;304、限位孔三;4、右齿条外杆;5、左齿条外杆;501、楔形块一;6、左侧内杆;601、连接孔;602、定位孔;7、横拉杆;8、钢珠;9、第一弹簧;10、第一限位块;11、第二弹簧;12、第二限位块;1201、楔形块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右侧内杆3、右齿条外杆4、左齿条外杆5和左侧内杆6;
[0050]右侧内杆3安装在右齿条外杆4中;
[0051]左侧内杆6安装在左齿条外杆5中;
[0052]右侧内杆3与左侧内杆6同轴且右侧内杆3靠近左侧内杆6的一端延伸至左齿条外杆5内;
[0053]右齿条外杆4位于左齿条外杆5一侧,且同轴设置。
[0054]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状态下,左侧内杆6由左齿条外杆5驱动,右侧内杆3由左齿条外杆5驱动,而且此时左侧内杆6与右侧内杆3并不连接。
[0055]进一步地,还包括伺服电机一1和伺服电机二2;
[0056]伺服电机一1和伺服电机二2的输出轴上均安装有主动齿轮;
[0057]伺服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右侧内杆(3)、右齿条外杆(4)、左齿条外杆(5)和左侧内杆(6);所述右侧内杆(3)安装在右齿条外杆(4)中;所述左侧内杆(6)安装在左齿条外杆(5)中;所述右侧内杆(3)与左侧内杆(6)同轴且右侧内杆(3)靠近左侧内杆(6)的一端延伸至左齿条外杆(5)内;所述右齿条外杆(4)位于左齿条外杆(5)一侧,且同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伺服电机一(1)和伺服电机二(2);所述伺服电机一(1)和伺服电机二(2)的输出轴上均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伺服电机一(1)的主动齿轮与左齿条外杆(5)啮合,带动左齿条外杆(5)直线运动;所述伺服电机二(2)的主动齿轮与右齿条外杆(4)啮合,带动右齿条外杆(4)直线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内杆(6)靠近右侧内杆(3)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601);所述右侧内杆(3)靠近左侧内杆(6)的一端为连接部(301);所述连接部(301)与连接孔(601)滑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01)的周侧面均布有若干限位孔一(302)和若干限位孔二(303);所述限位孔一(302)和限位孔二(303)分别沿连接部(301)周向均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齿条外杆(5)的内腔沿周向安装有若干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末端固定连接有钢珠(8),所述钢珠(8)抵接有第一限位块(10);所述左侧内杆(6)对应第一限位块(10)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602),所述定位孔(602)与第一限位块(1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10)用于与限位孔一(302)和限位孔二(303)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块(10)的长度等于限位孔一(302)的深度加上定位孔(602)的深度;所述限位孔二(303)的深度小于限位孔一(302)的深度。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内杆(3)沿周向还开设有若干限位孔三(304),所述限位孔三(304)位于连接部(301)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线控转向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维古红晓张帅宋永建蒋兵梁明海胡松景乔红宇勾喜建陈映杉朱凯赵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