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热管理方法、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023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3:4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装置及车辆,并具体公开了:当基于吸热管路中的水温确定车辆需进行降温处理时,根据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吸热管路和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以及根据降温模式通过吸热管路和乘客舱冷却管路对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当基于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电池温度确定车辆需进行加热处理时,通过吸热管路和电池加热管路对车辆的电池进行加热。的电池进行加热。的电池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热管理方法、装置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市场上的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常温续航里程不断增加,已经从以前的100km、200km逐步增加至目前的600km,甚至市场上某些产品已经达到1000km的续航。但是,用户目前对纯电动汽车在高低温环境下的续航有极大的抱怨。因为高低温环境下随着空调/PTC加热器/热泵等大功率电器件的开启,整车的续航会极大的缩短。高温环境下整车续航一般要减少20%,低温的续航甚至要减少30%~40%。
[0003]目前市场的主流电动产品都是采用优化热管理策略,主要包含APP控制定时开启空调降温,尽可能在最低能耗的前提下,提高用户的舒适性能,并采用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的PTC热感原件对电池包进行加热,提升电池包的放电能量和放电功率。虽然定时开启空调降温以及使用热泵系统来对电池包进行加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功率消耗,但是,由于主要还是依靠大功率的空调和热泵系统来进行车辆热管理,因此,降低的功能消耗有限,车辆在高低温环境下的续航性能依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主要依靠大功率电器进行车辆热管理而导致的车辆在高低温环境下续航性能不佳的问题。
[0005]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应用于车辆的整车控制器,所述车辆的车顶设有吸热材料,所述吸热材料以管路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车顶中,所述吸热材料制成的吸热管路分别与所述车辆的乘客舱冷却管路和电池加热管路连接;
[0007]所述方法包括:
[0008]根据用户发送的出行指令确定所述车辆的出行时间;
[0009]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降温处理时,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以及降温所需时间,根据所述出行时间、所述降温所需时间以及所述降温模式,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
[0010]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电池温度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加热处理时,根据所述车辆的电池温度确定加热所需时间,结合所述出行时间以及所述加热所需时间,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电池加热管路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加热。
[0011]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装置,应用于车辆的整车控制器,所述车辆的车顶设有吸热材料,所述吸热材料以管路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车顶中,所述吸热材料制成的吸热管路分别与所述车辆的乘客舱冷却管路和电池加热管路连
接;
[0012]所述装置包括:
[0013]降温单元,被配置为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降温处理时,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以及根据所述降温模式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
[0014]加热单元,被配置为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电池温度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加热处理时,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电池加热管路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加热。
[0015]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0016]处理器;
[0017]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0018]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车辆热管理方法步骤。
[0019]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车辆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车辆能够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车辆热管理方法步骤。
[0020]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0021]当其在车辆上运行时,使得车辆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车辆热管理方法步骤。
[0022]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002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辆的车顶可以设有吸热材料制成的吸热管路,可以在车辆需要降温时,通过将吸热管路中的热量传递到乘客舱冷却管路中来实现对车辆乘客舱的降温,以及在电池温度较低时,通过将车顶的吸热管路吸收的热量传递到电池加入管路中来实现对车辆电池的加热,由于可以依靠车顶的吸热管路来实现对高温情况下车辆乘客舱的降温,以及低温情况下电池温度的加热,无需依靠大功率电器,因此,可以有效解决因使用大功率电器进行车辆热管理而导致的车辆在高低温环境下续航性能不佳的问题。
[002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0027]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辆热管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一。
[0028]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车辆热管理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之二。
[0029]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热管理装置400的框图。
[0030]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
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33]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应用于车辆的整车控制器,包括以下步骤:
[0034]在步骤102中,当基于吸热管路中的水温确定车辆需进行降温处理时,根据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吸热管路和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以及根据降温模式通过吸热管路和乘客舱冷却管路对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
[0035]在步骤104中,当基于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电池温度确定车辆需进行加热处理时,通过吸热管路和电池加热管路对车辆的电池进行加热。
[0036]在本专利技术示出的实施例中,车辆可以为电动汽车,其中,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为电动与汽油的混动汽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0037]车辆的车顶中可以设有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热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的整车控制器,所述车辆的车顶设有吸热材料,所述吸热材料以管路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车顶中,所述吸热材料制成的吸热管路分别与所述车辆的乘客舱冷却管路和电池加热管路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降温处理时,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以及根据所述降温模式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当基于所述吸热管路中的水温以及电池温度确定所述车辆需进行加热处理时,通过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电池加热管路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包括:获取预设温度阈值;其中,不同的预设温度阈值指示的降温模式不同;同一预设温度阈值指示高降温模式和低降温模式;所述高降温模式下水温高于所述同一预设温度阈值;所述低降温模式下水温低于所述同一预设温度阈值;同一预设温度阈值指示的高降温模式的降温强度大于低降温模式的降温强度;根据预设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的大小,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的大小,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包括:当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高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且低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确定为第一降温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降温模式为:通过电子水泵带动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管路中的液体流经散热器的方式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的大小,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包括:当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高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且低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确定为第二降温模式;其中,所述第二降温模式为:通过电子风扇带动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管路中的液体流经散热器的方式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设有空调管路,所述空调管路与所述吸热管路、所述乘客舱管路相连;所述根据预设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的大小,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包括:当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时,将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确定为第三降温模式;其中,所述第三降温模式为:通过所述空调管路降低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管路中的水温,以实现对所述车辆的乘客舱进行降温。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吸热管路的水温确定所述吸热管路和所述乘客舱冷却管路对应的降温所需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庆刘红领顾昌明夏广飞赵鹏程祝文举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