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装置及双驱动动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8015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差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差速装置及双驱动动力装置。其中,差速装置包括:左外轮;右外轮,右外轮与左外轮同轴设置在一中心线上;外行星轮,外行星轮布置在一行星架上并分别与左外轮及右外轮啮合连接;左内轮,左内轮布置在左外轮与右外轮之间并且其轴线沿中心线延伸;右内轮,右内轮布置在左外轮与右外轮之间并且其中线沿中心线延伸;和内行星轮,内行星轮布置在行星架上并分别与左内轮及右内轮啮合连接。该差速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易于布置和安装,能够自动平衡两个驱动器的转速差,有效降低对控制算法的要求。有效降低对控制算法的要求。有效降低对控制算法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装置及双驱动动力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差速器
,特别涉及一种差速装置及双驱动动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广,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电动机的高效工作区间大于传统内燃机,但是其在低速重载、低速轻载及高速轻载等工况下的工作效率下降较为明显。此外,车辆在爬坡及提速时需要较大扭矩,在高速行驶时又需要较高转速,而电动机如果要同时满足大扭矩、高转速性能要求,将导致制造难度增大、总重量增大。因此,目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使用两部电机或将电动机与发动机组合使用,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4972888A公开的一种双动力耦合装置,以及中国授权专利技术专利CN104709080B公告的双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以及配置其的电动汽车。
[0003]但是这些解决方案的动力耦合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驱动部件在与差速器或变速器配合形成动力装置后,动力装置的结构过于复杂,导致其制造难度增大、布置难度增大、安装空间占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的动力装置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空间占用大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差速装置。该差速装置包括左外轮;右外轮,所述右外轮与所述左外轮同轴设置在一中心线上;外行星轮,所述外行星轮布置在一行星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外轮及所述右外轮啮合连接;左内轮,所述左内轮布置在所述左外轮与所述右外轮之间并且其轴线沿所述中心线延伸;右内轮,所述右内轮布置在所述左外轮与所述右外轮之间并且其中线沿所述中心线延伸;和内行星轮,所述内行星轮布置在所述行星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内轮及所述右内轮啮合连接。
[0005]在本专利技术的差速装置中,左外轮、右外轮及外行星轮组成一套行星传动结构,其中,外行星轮能够绕行星架自转,并且能够随行星架绕中心线公转;左内轮、右内轮及内行星轮组成一套行星传动结构,其中,内行星轮能够绕行星架自转,并且能够随行星架绕中心线公转。两套行星传动结构内外嵌套设计,结构紧凑,能够有效缩小空间占用,从而便于布置、安装。值得强调地是,本专利技术中的两套行星传动结构通过共用行星架,不仅能够进一步的精简结构,而且更能够使两套行星传动结构有机结合,实现双动力在左外轮、右外轮及左内轮、右内轮之间输入及输出。以双动力从左外轮和右外轮输入、从左内轮和右内轮输出为例,在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差速装置传递动力时,两个动力输入源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即两个驱动的转速不需要精准配合,从而能够降低对双驱动控制算法的要求;两个动力输出端同样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实现转速差的自适应,从而有效提高动力输出的稳定性。
[0006]在上述差速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外行星轮具有多个,所述外行星轮沿所述中心线的周向布置;所述内行星轮具有多个,所述内行星轮沿所述中心线的周向布置。通过上述的配置,多个外行星轮能够有效提高左外轮及右外轮之间的传动可靠性;多个内行
星轮能够有效提高左内轮及右内轮之间的传动可靠性。
[0007]在上述差速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左外轮、所述右外轮、所述外行星轮、所述左内轮、所述右内轮及所述内行星轮均为锥齿轮。锥齿轮能够方便结构布置,通过上述的配置,能够使差速装置的结构更紧凑、小巧。
[0008]在上述差速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行星架的对称轴与所述中心线垂直。通过上述的配置,能够有效提高差速机构的可靠性。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动力装置,该双驱动动力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差速装置;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内轮输入;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内轮输入;左车轮,所述左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外轮连接;和右车轮,所述右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外轮连接。通过上述的配置,该优选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动力从左内轮和右内轮输入、从左外轮和右外轮输出的双驱动双差速动力装置。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种双驱动动力装置,该双驱动动力装置包括上述任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差速装置;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外轮输入;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外轮输入;左车轮,所述左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内轮连接;和右车轮,所述右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内轮连接。通过上述的配置,该优选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动力从左外轮和右外轮输入、从左内轮和右内轮输出的双驱动双差速动力装置。
[0011]在上述差速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左内轮上连接有左传动轴,在所述左外轮上连接有套设在所述左传动轴外部的左传动筒;在所述右内轮上连接有右传动轴,在所述右外轮上连接有套设在所述右传动轴外部的右传动筒。通过上述的配置,传动筒套设在传动轴的外部,能够使得差速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0012]在上述差速装置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动力装置,该双驱动动力装置包括上述差速装置,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传动筒输入;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传动筒输入;左车轮,所述左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传动轴连接;和右车轮,所述右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传动轴连接。通过上述的配置,该优选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动力从左外轮和右外轮输入、从左内轮和右内轮输出的双驱动双差速动力装置,在该双驱动双差速动力装置中,动力输入及输出均设计在中心线上,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便于后续安装及布置。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两个驱动器提供动力,能够将一个大扭矩驱动分解为两个小扭矩驱动,在提供相同动力的情况下,驱动器的制造难度、成本都会降低,动力装置的重量也会相应下降;相较于传统的动力装置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
[0013]在上述双驱动动力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器具有第一驱动轴,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上设有第一主动轮,在所述左传动筒上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具有第二驱动轴,在所述第二驱动轴上设有第二主动轮,在所述右传动筒上设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啮合连接。驱动器与传动筒之间通过主动轮、从动轮啮合传动,通过上述的配置,能够改变驱动器及差速装置的位置关系,使得驱动器的布置位置更灵活。
[0014]在上述双驱动动力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左传动筒一体
成型;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右传动筒一体成型。通过上述的配置,从动轮与传动筒一体成型制作而成,能够有效简化工艺、减少零部件数量。
[0015]在上述双驱动动力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外轮及右外轮同轴设置在一中心线上,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中心线垂直;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中心线垂直。通过上述的配置,能够实现驱动器的规整布置,便于后续的装配。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差速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双驱动动力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列表:A、差速装置;L、中心线;11、左外轮;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装置包括:左外轮;右外轮,所述右外轮与所述左外轮同轴设置在一中心线上;外行星轮,所述外行星轮布置在一行星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外轮及所述右外轮啮合连接;左内轮,所述左内轮布置在所述左外轮与所述右外轮之间并且其轴线沿所述中心线延伸;右内轮,所述右内轮布置在所述左外轮与所述右外轮之间并且其中线沿所述中心线延伸;和内行星轮,所述内行星轮布置在所述行星架上并分别与所述左内轮及所述右内轮啮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行星轮具有多个,所述外行星轮沿所述中心线的周向布置;所述内行星轮具有多个,所述内行星轮沿所述中心线的周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外轮、所述右外轮、所述外行星轮、所述左内轮、所述右内轮及所述内行星轮均为锥齿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内轮上连接有左传动轴,在所述左外轮上连接有套设在所述左传动轴外部的左传动筒;在所述右内轮上连接有右传动轴,在所述右外轮上连接有套设在所述右传动轴外部的右传动筒。5.一种双驱动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驱动动力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装置;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内轮输入;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动力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内轮输入;左车轮,所述左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左外轮连接;和右车轮,所述右车轮与所述差速装置的右外轮连接。6.一种双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先谈宏志张欣
申请(专利权)人:清驰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