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防转台的I-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497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防转台的I

An I-D dovetail steel back brake pad without anti turn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列车制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动车的刹车闸片通常由排布有多个摩擦块的燕尾钢背制成,依照国家标准要求,目前大部分动车刹车闸片的制造厂商所生产的刹车闸片,为了便于摩擦块的排布,选择缩小摩擦块的大小,因此传统的动车刹车闸片仅具有280~290cm2左右的有效摩擦面积。然而这样的设计具有以下问题:
[0003]1.较小的有效摩擦面积会使得摩擦块所受压强增大,进而造成刹车闸片的偏磨情况加剧,刹车闸片的寿命大大缩减,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4]2.需要设置若干防转台避免制动过程中摩擦块发生偏转导致制动摩擦力降低,产生安全隐患。然而加装防转台后摩擦块的安装较为麻烦,同时由于选用了摩擦面积小的摩擦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制动的行程更长,单位面积内产生的摩擦热也更高,摩擦块更容易与其周围的防转台发生高温黏接进而失效,产生安全隐患。
[0005]3.传统的动车刹车闸片在摩擦块的排布安装时仅考虑了是否可以布满安装其的燕尾钢背,而忽略了摩擦块的棱边在制动过程中的受力,导致其中个别摩擦块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崩坏,大幅缩减了刹车闸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无防转台的Ir/>‑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应用于200~250km/h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包括钢背基体,所述钢背基体的外轮廓边缘包括一条长弧边以及一条与所述长弧边同朝向并间隔设置的短弧边,所述长弧边以及所述短弧边的左端由第一直边相连,所述第一直边分别垂直于所述长弧边以及短弧边,所述长弧边以及所述短弧边的右端由第二直边相连,所述第二直边靠近所述长弧边的一侧做倒圆角处理,所述钢背基体的上端表面设置有摩擦单元,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第一摩擦单元、第二摩擦单元以及第三摩擦单元,每一所述摩擦单元包括三个摩擦块,每一摩擦块由正四边形棱柱状的摩擦体、骨架还有销钉烧结而成;
[0008]所述第一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呈阶梯状依次设置于所述钢背基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直边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摩擦单元的摩擦块相较于所述第一直边均偏转10~15
°

[0009]所述第二摩擦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单元远离所述第一直边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摩擦单元中的三个摩擦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单元中相应的三个摩擦块贴靠设置;
[0010]所述第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呈倒“品字型”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单元的右侧,所述第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相互两两贴靠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摩擦体的边长为48mm,且所述摩擦体的高棱边做半径为10mm的倒角
处理,所述摩擦体上还开设有直径为14mm的散热通孔。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钢背基体的上端表面开设有若干安装槽,所述钢背基体的下端表面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安装槽同心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安装槽通过销孔连通,所述摩擦块适配并通过一可拆卸的爪形碟形弹簧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销钉贯穿所述销孔并伸入所述固定槽内,所述销钉远离所述摩擦体的一端通过一适配于所述固定槽的蝶形弹簧夹紧。
[0013]优选的,所述安装槽深1~3mm,所述安装槽内还开设有钢背球窝;
[0014]所述固定槽深4~6mm;
[0015]所述骨架靠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钢背球窝的形状适配的球突,所述球突与所述钢背球窝之间间隔0.6mm~1.2mm设置。
[0016]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爪形碟形弹簧包括安装环,所述安装环适配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环的内圈圆周阵列固设若干扇弧板,所述扇弧板的短弧边与所述球突的最大外径相适配。且所述扇弧板的上端表面与所述骨架的下端表面齐平贴合。
[0017]优选的,所述扇弧板的厚度为0.8mm。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三摩擦单元中的三个摩擦块相较于所述第一直边均偏转35~55
°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通过在I

D型燕尾钢背的钢背基体上设置九个具有正四边形棱柱摩擦体的摩擦块,并且第二摩擦单元设置于第一摩擦单元远离第一直边的一侧,第二摩擦单元中的三个摩擦块分别与第一摩擦单元中相应的三个摩擦块贴靠设置,第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相互两两贴靠设置,实现了在增大摩擦块的摩擦体有效摩擦面积的同时,不需要增设防转台,依靠摩擦块之间相互贴靠限位防止在制动过程中产生转动导致摩擦效果降低。
[0021]2.通过增大了摩擦体的有效摩擦面积,降低了制动过程中摩擦块上单位面积的摩擦热,同时通过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呈倒“品字型”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单元的右侧,在燕尾钢背中圈靠近外圈产生最高摩擦温度的位置留有较大的间隙以及时排出高温的磨屑,降低了摩擦块之间相互黏连发生的概率,并且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与轴盘配合使用时钢背基体内、中、外圈的划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与轮盘配合使用时钢背基体内、中、外圈的划分,以及摩擦力方向分析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钢背基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钢背基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爪形碟形弹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
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31]如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应用于200~250km/h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包括钢背基体1,所述钢背基体1的外轮廓边缘包括一条长弧边11a以及一条与所述长弧边11a同朝向并间隔设置的短弧边11b,所述长弧边11a以及所述短弧边11b的左端由第一直边11c相连,所述第一直边11c分别垂直于所述长弧边11a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应用于200~250km/h速度等级的动车组,包括钢背基体,所述钢背基体的外轮廓边缘包括一条长弧边以及一条与所述长弧边同朝向并间隔设置的短弧边,所述长弧边以及所述短弧边的左端由第一直边相连,所述第一直边分别垂直于所述长弧边以及短弧边,所述长弧边以及所述短弧边的右端由第二直边相连,所述第二直边靠近所述长弧边的一侧做倒圆角处理,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背基体的上端表面设置有摩擦单元,所述摩擦单元包括第一摩擦单元、第二摩擦单元以及第三摩擦单元,每一所述摩擦单元包括三个摩擦块,每一摩擦块由正四边形棱柱状的摩擦体、骨架还有销钉烧结而成;所述第一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呈阶梯状依次设置于所述钢背基体上靠近所述第一直边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摩擦单元的摩擦块相较于所述第一直边均偏转10~15
°
;所述第二摩擦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单元远离所述第一直边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摩擦单元中的三个摩擦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单元中相应的三个摩擦块贴靠设置;所述第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呈倒“品字型”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单元的右侧,所述第三摩擦单元的三个摩擦块相互两两贴靠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防转台的I

D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体的边长为48mm,且所述摩擦体的高棱边做半径为10mm的倒角处理,所述摩擦体上还开设有直径为14mm的散热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防转台的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胜滕明涛熊安楠
申请(专利权)人:久铖高科厦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