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361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47
一种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


[0001]本技术涉及高速动车组的粉末冶金闸片
,尤其涉及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

技术介绍

[0002]高速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是列车制动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其除了具备安全、可靠、平稳的制动性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增大摩擦面积是提高高速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平衡闸片上各摩擦体制动力分布,确保闸片在制动过程中不会发生较大的偏磨,能有效提高闸片制动性能和寿命。目前针对于标准TJ/CL307

2019中规定的燕尾I

B型钢背所设计的闸片常见的有八边形摩擦体排列、正六边形与斜六边形摩擦体排列。该结构经工程应用后,存在以下问题:
[0003]1.对钢背的利用率较低,如专利号为CN202120902841.7的技术专利所提供的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的摩擦面积仅有290mm2,其有效摩擦面积较小,使用寿命较短;
[0004]2.摩擦体在制动过程中受力不均,导致发生较大的偏磨,影响闸片的寿命和制动稳定性;
[0005]3.摩擦体排列方式不合理,且贴合相对紧密,在制动过程中由于局部温度较高发生摩擦性能衰退和摩擦体间的粘连,影响闸片制动性能和制动盘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包括I

B型的燕尾钢背,所述燕尾钢背的边缘轮廓呈一轴对称的多边形,所述边缘轮廓包括一个长弧边,所述长弧边的两端向下延伸并内收形成的侧翼部,所述侧翼部远离所述长弧边的一端相向收拢形成底角部,两个所述底角部之间通过一短弧边连接,所述燕尾钢背沿所述边缘轮廓的对称线从所述长弧边朝靠近所述短弧边的方向延伸、再朝左侧翻折延伸最后连接至所述短弧边的分形线分隔为可相互拼接的第一钢背基体与第二钢背基体,
[0008]所述燕尾钢背上沿所述对称线对称排列设置有十七个长方体棱柱状的摩擦块单元,所述摩擦块单元之间还设置有若干防转台;
[0009]其中有十一个摩擦块单元沿与所述长弧边以及短弧边同心的圆弧形呈三行排设于所述长弧边与所述短弧边之间的扇弧区域内形成第一摩擦组,所述扇弧区域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三个摩擦块单元为一组的第二摩擦组;
[0010]所述摩擦块单元的侧棱柱设置R15mm的圆倒角,所述摩擦块单元的摩擦面长55mm,宽40mm,所述摩擦块单元上开设有直径为14mm的散热孔。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从长弧边朝靠近所述短弧边的方向每行的数量比为4:4:3,所述第一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在第一钢背基体与第二钢背基体上的数量
比为5:6。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二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摩擦组且靠近所述底角部的第一摩擦块,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平行于所述底角部,所述第一摩擦块远离所述第一摩擦组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摩擦块,所述第二摩擦块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摩擦块远离所述底角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摩擦块,所述第三摩擦块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相互垂直。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防转台包括:
[0014]第一防转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组靠近所述长弧边的一侧,共包括六个防转台,所述第一防转组的防转台与所述第一摩擦组内的各个摩擦块单元的短边相互贴设,且所述第一防转组的防转台靠近所述长弧边的一侧与所述长弧边的边缘轮廓贴合;
[0015]第二防转组,设置于所述第二摩擦组靠近所述侧翼部的一侧,共包括两个防转台,所述第二防转组的防转台分别与所述第二摩擦块的短边以及所述第三摩擦块的长边相互贴设,且所述第二防转组的防转台靠近所述侧翼部的一侧与所述侧翼部的边缘轮廓贴合;
[0016]第三防转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组与所述第一摩擦块之间,共包括两个防转台,所述第三防转组的防转台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以及所述第一摩擦组中靠近所述短弧边且靠近所述第二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的短边相互贴设,且所述第三防转组的防转台靠近所述底角部的一侧与所述底角部的边缘轮廓贴合;
[0017]第四防转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摩擦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钢背基体上,仅包括一个防转台,所述第四防转组的防转台贴设于所述第一摩擦组中靠近所述短弧边一侧且位于中部的摩擦块单元的长边。
[0018]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摩擦组中中部一行的摩擦块单元与靠近所述长弧边一侧的摩擦块单元分别一一长边贴设。
[0019]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摩擦组中靠近所述短弧边一侧的摩擦块单元的长边分别与所述短弧边相切。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通过在燕尾钢背上沿其对称线对称排列设置十七个长方体棱柱状的摩擦块单元,且摩擦块单元的侧棱柱设置R15mm的倒圆角,摩擦面的长为55mm,宽为40mm,且开设有D=14mm的散热孔,使得闸片的整体有效摩擦面积为310~315mm2,相比于传统的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有效摩擦面积得到极大的增加。
[0022]2.通过在长弧边以及短弧边围设的扇弧区域内,沿与长弧边和短弧边同心的圆弧线呈三行设置第一摩擦组,在第一摩擦组的两侧对称设置三个摩擦块单元为一组的第二摩擦组,实现了对于制动时,沿车轮切向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与各摩擦块单元之间更为契合,减少偏磨的发生,延长闸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燕尾钢背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整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整体的正视条件下的摩擦组区分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整体的正视条件下的防转台区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9]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包括I

B型的燕尾钢背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包括I

B型的燕尾钢背,所述燕尾钢背的边缘轮廓呈一轴对称的多边形,所述边缘轮廓包括一个长弧边,所述长弧边的两端向下延伸并内收形成的侧翼部,所述侧翼部远离所述长弧边的一端相向收拢形成底角部,两个所述底角部之间通过一短弧边连接,所述燕尾钢背沿所述边缘轮廓的对称线从所述长弧边朝靠近所述短弧边的方向延伸、再朝左侧翻折延伸最后连接至所述短弧边的分形线分隔为可相互拼接的第一钢背基体与第二钢背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钢背上沿所述对称线对称排列设置有十七个长方体棱柱状的摩擦块单元,所述摩擦块单元之间还设置有若干防转台;其中有十一个摩擦块单元沿与所述长弧边以及短弧边同心的圆弧形呈三行排设于所述长弧边与所述短弧边之间的扇弧区域内形成第一摩擦组,所述扇弧区域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三个摩擦块单元为一组的第二摩擦组;所述摩擦块单元的侧棱柱设置R15mm的圆倒角,所述摩擦块单元的摩擦面长55mm,宽40mm,所述摩擦块单元上开设有直径为14mm的散热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从长弧边朝靠近所述短弧边的方向每行的数量比为4:4:3,所述第一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在第一钢背基体与第二钢背基体上的数量比为5:6。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I

B型燕尾钢背刹车闸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组的摩擦块单元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摩擦组且靠近所述底角部的第一摩擦块,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平行于所述底角部,所述第一摩擦块远离所述第一摩擦组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摩擦块,所述第二摩擦块的长边与所述第一摩擦块的长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胜滕明涛熊安楠
申请(专利权)人:久铖高科厦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