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779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加强件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下方,并分别与地板和位于地板下方的车辆纵梁固定连接,加强件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加强件包括横展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横展部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连接部连接横展部和纵梁,延伸部的一端与横展部相连,并具有向横展部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延伸部的另一端与纵梁相连。通过在车辆下方设置分别与纵梁和乘员舱区域下方地板相连的加强件,使加强件覆盖乘员舱区域下方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增强小微型电动车的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腿脚区域的侵入量。腿脚区域的侵入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小微型电动车具有前悬短、前机舱小,前端吸能空间有限等特征。基于此,在其受到碰撞,尤其是前碰的情况下,处于乘员舱内的乘员腿脚部会更容易因车体变形而受到伤害。
[0003]更为详细的描述是,如图1所示,车辆前端设有纵梁1、机舱区域2、地板3和乘员舱区域4,其中纵梁1自车头向车尾方向延伸,并具有位于机舱区域2、地板3和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位,机舱区域2位于车辆的最前端,乘员舱区域4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且位于部分地板3的上方,地板3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具有位于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分结构。由于需要避让车辆轮胎,纵梁1上设有较为薄弱的弧状凹陷区域,当车辆发生碰撞,例如前碰时,纵梁1的最前端首先会被压溃,随即,碰撞力将后传至纵梁1的弧状凹陷区域,使该处产生弯折,并有几率致使地板3产生形变,侵入乘员舱区域4中,对乘员腿脚部产生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件及具有其的车辆,以增强小微型电动车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的侵入量。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下方,并分别与地板和位于所述地板下方的车辆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所述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
[0006]所述加强件包括横展部、延伸部和连接部,所述横展部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横展部和所述纵梁,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横展部相连,并具有向所述横展部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相连。
[0007]可选地,所述延伸部具有弯折延伸的走势,所述加强件与所述纵梁围成三角型结构。
[0008]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减重部,所述减重部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
[0009]可选地,所述减重部包括横展减重部、连接减重部和延伸减重部,所述横展减重部、所述连接减重部和所述延伸减重部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连接部,使所述加强件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通道结构。
[0010]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上还设有翻边,所述翻边自所述加强件的边缘向外翻折而成。
[0011]可选地,所述加强件具有“几”字型横截面。
[0012]本技术还包括一种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端或后端至少之一,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前端时,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横展部斜向向前延伸,所述加强件位于车辆后端时,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横展部斜向后延伸。
[0013]可选地,在车辆前端,所述纵梁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前部头段、前部中段、前部后段和中部,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相连的端部之间向车辆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安装轮胎的避让部。
[0014]可选地,自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起,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地板的下方,自所述前部中段与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至所述中部之间的部分区域,所述纵梁位于所述乘员舱区域下方。
[0015]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能与所述前部后段与所述中部的交界相配合并相连,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横展部的一端,在所述前部中段和所述前部后段的交界处与所述纵梁相连接。
[0016]综上所述,通过在车辆下方设置分别与纵梁和乘员舱区域下方地板相连的加强件,使加强件覆盖乘员舱区域下方的位置,本技术能增强小微型电动车的乘员舱区域的强度,减小碰撞发生时,乘员舱内乘员放置腿脚区域的侵入量。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相关技术中下车体的仰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下车体的仰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中加强件与纵梁装配后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角度)。
[0022]图5为本技术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角度)。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
纵梁,11

前部头段,12

前部中段,13

前部后段,14

中部,2

机舱区域,3

地板,4

乘员舱区域,5

加强件,51

横展部,52

连接部,53

延伸部,6

减重部,61

横展减重部,62

连接减重部,63

延伸减重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6]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说明书中,以车顶方向为上方,车底方向为下方,车头方向为前方,车尾方向为后方。
[0027]如图2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位于车辆前端的纵梁1、机舱区域2、地板3、乘员舱区域4和加强件5,其中纵梁1分别位于实车x向中心轴的左右两侧,并自车辆的车头向车尾方向延伸设置;机舱区域2位于纵梁1的上方,乘员舱区域4与机舱区域2紧挨设置,且位于机舱区域2的后方,位于部分纵梁1的上方;地板3位于纵梁1的部分结构上方,且具有铺设在乘员舱区域4下方的部分,以为乘员舱区域4提供支撑平台;加强件5位于地板3的下方,并在地板3位于纵梁1上方的区域中,部分地分别与地板3和纵梁1固定连接。本实施
例中,加强件5的前部边缘与乘员舱区域4的前部边缘相重合,加强件5的后部边缘与乘员舱区域4的后部边缘相重合,以起到加强乘员舱区域4支撑力的作用,并实现在车辆受到碰撞时,从纵梁1与自身连接处分散碰撞能量,以减少乘员舱区域4的被入侵量。
[0028]具体地,出于与其他部件之间配合的考虑,纵梁1具有不规则的弯曲走向,其由前至后依次包括前部头段11、前部中段12、前部后段13和中部14等区域,其前部头段11的一端与前部中段12的一端相连,前部中段12的另一端与前部后段13的一端相连,前部后段13的另一端与中部14的一端相连。前部头段11具有较为笔直的走向;前部中段12靠近前部后段13的一端具有自车辆外部向车辆内部凹陷的走势;前部后段13自前向后具有向车外倾斜的走势,更为详细的描述是,其与前部中段12相连结的一端具有自车辆外部向车辆内部凹陷的走势,另一端则较为笔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位于车辆乘员舱区域对应的地板(3)下方,并分别与地板(3)和位于所述地板(3)下方的车辆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5)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与所述乘员舱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边缘重合;所述加强件(5)包括横展部(51)、延伸部(53)和连接部(52),所述横展部(51)用于沿车辆y轴布置,所述连接部(52)连接所述横展部(51)和所述纵梁(1),所述延伸部(53)的一端与所述横展部(51)相连,并具有向所述横展部(51)外部斜向延伸的走势,所述延伸部(53)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1)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53)具有弯折延伸的走势,所述加强件(5)与所述纵梁(1)围成三角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上还设有减重部(6),所述减重部(6)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51)、所述延伸部(53)和所述连接部(5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部(6)包括横展减重部(61)、连接减重部(62)和延伸减重部(63),所述横展减重部(61)、所述连接减重部(62)和所述延伸减重部(63)分别沿各自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横展部(51)、所述延伸部(53)和所述连接部(52),使所述加强件(5)形成具有上开口的通道结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5)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鹏徐福慧韩旭闫高峰吴泽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