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879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整车结构布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包括车架及后桥,所述后桥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双车轮转向驱动桥;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包括内侧车轮、外侧车轮、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减速机构、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减速机构及悬架结构,两个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的悬架结构构成后悬架,所述内侧车轮及外侧车轮构成双车轮,所述悬架结构位于所述双车轮的正上方,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绕一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悬架结构的扭力摇臂上。本申请的汽车,由于后桥的双车轮转向驱动桥双车轮能够独立于前轮转向与驱动,大大减小了汽车的转弯直径,可以满足汽车在较小转弯半径弯道行驶工况的通过性。行驶工况的通过性。行驶工况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交通工具
,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客车或商用车布置方式,无论是采用单电机集中式动力源驱动桥的车型,还是采用轮边驱动电机分布式动力源驱动桥的车型,一般均后悬较长(国家规定后悬不能超过轴距65%来限制后悬的长度),轴距较短(客车低地板区域面积受到限制,或货车轴距之间的载货能力也受到限制)。
[0003]轴距长度因动力总成布置空间的限制,使得轴距加长的空间有限;而其中采用单车轮转向驱动桥的车型,轴距长度又因单车轮的承载能力受限,使得轴距加长的空间也受到限制。
[0004]而采用轮边驱动电机等分布式动力源驱动桥的车型,由于双驱动车桥无转向功能,所以,其大轴距布置方式的导致转弯直径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大轴距布置方式的车型转弯直径受到限制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汽车。该汽车包括车架及后桥,所述后桥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双车轮转向驱动桥;
[0007]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内侧车轮、外侧车轮、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减速机构、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减速机构及悬架结构,两个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的悬架结构构成后悬架,所述内侧车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外侧车轮的内侧,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由所述内侧车轮与外侧车轮之间的缝隙穿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下端外侧,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下端内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外侧车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内侧车轮;
[0008]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减速机构由外向内依次排布在所述内侧车轮与外侧车轮合围形成的空间内;
[0009]所述内侧车轮及外侧车轮构成双车轮,所述悬架结构位于所述双车轮的正上方,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绕一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悬架结构的扭力摇臂上。
[0010]可选地,所述悬架结构为空气悬架结构,所述空气悬架结构包括上推力板、下推力板、空气弹簧及扭力摇臂,所述上推力板设置在所述下推力板的上方,所述空气弹簧位于所述上推力板与下推力板之间,所述空气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空气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推力板上,所述上推力板的前端及下推力板的前端铰接在车架上,所述上推力板的后端及下推力板的后端铰接在所述扭力摇臂上。
[0011]可选地,所述空气悬架结构还包括减振器,所述减振器位于所述上推力板与下推力板之间,所述减振器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减振器的下端固定在所述下推力板上。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外侧车轮的轮辋,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内侧车轮的轮辋。
[0013]可选地,所述汽车还包括底部动力电池组,所述底部动力电池组位于所述双车轮的前侧轴距之间。
[0014]可选地,所述车架包括车厢,所述车厢的后部设置有后座椅,所述后座椅位于所述悬架结构的前方的低地板区域,所述底部动力电池组位于所述后座椅的下方。
[0015]可选地,所述后座椅位于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与汽车的后车门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车厢的中部设置有多排座椅,多排所述座椅位于前车门与后车门之间的低地板区域。
[0017]可选地,所述车厢的顶部外侧设置有顶部动力电池组。
[0018]可选地,所述汽车的轴距占整车长度的75

85%。
[00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桥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双车轮转向驱动桥,内侧车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外侧车轮的内侧以构成双车轮,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绕一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悬架结构的扭力摇臂上。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能够分别控制外侧车轮与内侧车轮的转速,以使得外侧车轮与内侧车轮形成转速差;转速差使得地面对内侧车轮及外侧车轮的轮胎胎面产生不同的摩擦反力,进而产生使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绕竖直轴线旋转的转向力矩,完成双车轮转向。由于双车轮能够独立于前轮转向与驱动,大大减小了汽车的转弯直径,可以满足汽车在较小转弯直径弯道行驶工况的通过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另一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双车轮转向驱动桥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双车轮转向驱动桥的双车轮示意图;
[0024]图5是现有技术中后轮转弯直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后轮转弯直径示意图。
[0026]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7]10、车架;101、车厢;
[0028]20、双车轮转向驱动桥;201、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202、内侧车轮;203、外侧车轮;204、第一驱动电机;205、第一减速机构;206、第二驱动电机;207、第二减速机构;208、悬架结构;2081、上推力板;2082、下推力板;2083、空气弹簧;2084、扭力摇臂;2085、减振器;
[0029]30、底部动力电池组;
[0030]40、顶部动力电池组;
[0031]50、后座椅;
[0032]60、座椅;
[0033]70、前车轮;
[0034]80、后车门;
[0035]90、前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7]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车架10、前桥(图中未示出)及后桥(图中未示出),所述前桥包括左右两个前车轮70及前悬架(图中未示出),所述后桥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双车轮转向驱动桥20。
[0038]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20包括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201、内侧车轮202、外侧车轮203、第一驱动电机204、第一减速机构205、第二驱动电机206、第二减速机构207及悬架结构208,两个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20的悬架结构208构成后悬架,所述内侧车轮202并排设置在所述外侧车轮203的内侧,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201的上端由所述内侧车轮202与外侧车轮203之间的缝隙穿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04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201的下端外侧,所述第二驱动电机206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201的下端内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机204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构205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减速机构205的输出端连接外侧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及后桥,所述后桥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双车轮转向驱动桥;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包括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内侧车轮、外侧车轮、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减速机构、第二驱动电机、第二减速机构及悬架结构,两个所述双车轮转向驱动桥的悬架结构构成后悬架,所述内侧车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外侧车轮的内侧,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由所述内侧车轮与外侧车轮之间的缝隙穿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下端外侧,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下端内侧;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外侧车轮,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内侧车轮;所述第一减速机构、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及第二减速机构由外向内依次排布在所述内侧车轮与外侧车轮合围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内侧车轮及外侧车轮构成双车轮,所述悬架结构位于所述双车轮的正上方,所述驱动电机安装转向座的上端绕一竖直轴线可转动地连接在悬架结构的扭力摇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结构为空气悬架结构,所述空气悬架结构包括上推力板、下推力板、空气弹簧及扭力摇臂,所述上推力板设置在所述下推力板的上方,所述空气弹簧位于所述上推力板与下推力板之间,所述空气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朝晖薛伟光林燕邓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