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开艳专利>正文

一种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217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它公开了一种散热器的结构改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散热器的散热板上开设有数个沟槽,热导管的吸热段固定于沟槽内,热导管从散吸热板的两端向外延伸,向上折弯一次后再向水平方向折弯一次,形成数根平行于主板的散热段,另外,在紧贴机箱上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鳍片相连的散热板,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固定于开设在散热板表面的沟槽内。由于热导管采用二次折弯、且其与散热板相连的吸热段和散热段皆与主板平行的结构方式,可以突破轻薄短小的薄型台式电脑或高阶游戏机高度不足的限制以及一些主板上各种组件的限制而横向扩展散热板面积,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对CPU进行散热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CPU的速度逐渐加快,CPU产生的热量也快速上升。为了解决散热问题,散热器从过去的铝挤型散热器改成铜鳍片型散热器后,仍难以满足CPU速度提升的需要。尤其是薄型台式计算机如1U、2U规格的服务器,或者是高阶游戏机,因内部空间的限制,必须使用薄型的CPU散热器。目前一般针对薄型台式计算机的散热器设计,见附图1所示它具有散热板01(或称为底座),散热板01上焊接有L型的鳍片02,L型鳍片02较短的一段021与散热板01焊接。这种散热器利用贴附CPU的吸热板将热量传导到鳍片02上,因空间所限,鳍片02的高度不足,必须往水平方向扩张,使得有些散热板的长宽尺寸达到110*90mm,高于一般台式机的80*70mm的散热板尺寸。另外,当CPU产生的热量快速上升时,再扩张散热板的长度和宽度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并不随着散热板面积的增加而以相同比例提升,因金属的导热率有限,因此必须寻求其它的方法以提升散热器的散热能力。随着薄型台式电脑或是高阶游戏机越来越轻薄短小,不见得有空间以进行散热板面积的扩张,尤其是CPU周缘经常有一些零件阻挡。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在散热板上加装热导管,热导管延伸并折弯90度后,其散热段与另一个鳍片结合。这种做法一般应用在两个方面1、可携式计算机散热器,见附图2所示,因CPU与散热板01不在相同位置,故需热导管03导热。2、台式电脑散热器,见附图3~5所示,它是利用热导管03导热到机箱后板001的开口孔洞,以得到新风。然而,轻薄短小的薄型台式电脑或是高阶游戏机不见得在机箱侧板或后板有空间安置散热片,因紧凑的机身有许多组件靠近侧板或后板,因此必须另寻新的设计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散热器的结构改良,该改良后的散热器的传热速率和散热效果皆有显着提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在散热器的散热板上开设有数个沟槽,热导管的吸热段固定于沟槽内,热导管从吸热板的两端向外延伸,向上折弯一次后再向水平方向折弯一次,形成数根平行于主板的散热段,另外,在紧贴机箱上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鳍片相连的散热板,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固定于开设在散热板表面的沟槽内。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固定于散热板紧贴上板的那个表面上的沟槽内,鳍片则固定于散热板朝向主板的那个表面上。部分鳍片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固定于散热板朝向主板的那个表面上的沟槽内,鳍片与沟槽以及热导管的散热段位于同一表面。机箱上板正对散热板的位置处具有开口,而散热板紧贴上板的表面上则固定有朝向开口的鳍片。热导管的吸热段固定于散热板与CPU配合的相反表面上的沟槽内。在散热板与CPU配合的相反表面上,设有朝上的鳍片。在散热板和CPU之间设置有吸热板,散热板和吸热板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固定热导管的吸热段的沟槽,散热板的另一个表面设置有朝上的鳍片,吸热板的另一个表面则与CPU贴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热导管采用二次折弯、且其与散热板相连的吸热段和散热段皆与主板平行的结构方式,可以突破轻薄短小的薄型台式电脑或高阶游戏机高度不足的限制以及一些主板上各种组件的限制而横向扩展散热板面积,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另外,由于与热导管的散热段相连的散热板位于紧贴机箱上板位置处,还可以充分利用机箱上板协助散热。从而使传热速率和散热效果皆有显着提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现有散热器的散热板与鳍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现有的热导管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附图3为现有的热导管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附图4为现有的热导管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附图5为现有的热导管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附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之一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附图7为附图6的俯视图附图8为附图6中与CPU贴附的散热板的剖视图附图9为附图6中与CPU贴附的散热板的剖视图附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二的紧贴机箱上板的散热板部分的剖视图附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三的与CPU配合的散热板部分的剖视图附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之四的紧贴机箱上板的散热板部分的侧视图附图13为附图12的剖视图附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五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附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之六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见附图6~附图9所示本技术散热器的散热板10在其与CPU贴附表面相反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数个沟槽11,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焊接固定于沟槽11内,另外,该表面上还固定有多个平行于吸热段21的鳍片50,热导管20从吸热板10的两端向外延伸,向上折弯一次后再向水平方向折弯一次,形成数根平行于主板100的散热段22,在紧贴机箱上板60的位置处,设置有散热板40,散热板40紧贴机箱上板60的那个表面上开设有沟槽41,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焊接固定于沟槽41内。散热板40的另一个表面上固定有朝向主板且与散热段22平行的鳍片30。另外,为了避让主板100上的各种组件101,以充分利用机箱内的空间,部分鳍片30上开设有缺口31。附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二的散热板部分的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散热板10在其与CPU贴附表面相反的上表面上开设有数个沟槽11,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焊接固定于沟槽11内,另外,该表面上还固定有多个垂直于吸热段21的鳍片50,鳍片50横跨于吸热段21上方。附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三的与CPU配合的散热板部分的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散热板10和CPU之间设置有吸热板90,散热板10和吸热板90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固定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的沟槽11和91,散热板10的另一个表面设置有朝上的鳍片50,吸热板90的另一个表面则与CPU贴附。附图12和附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之四的紧贴机箱上板的散热板部分的侧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固定于散热板40朝向主板100的那个表面上的沟槽41内,鳍片30与沟槽41以及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位于同一表面。另外,机箱上板60正对散热板40的位置处具有开口61,而散热板40紧贴上板60的表面上则固定有朝向开口61的鳍片70,这样,本技术可以充分运用机箱的上板60协助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效果。附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之五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导管20的两个散热段22的方向不同,以避开机箱内各种组件的限制而充分利用空间。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附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之六的结构示意图,本设计应用在当CPU设置在主板100的下方,而上方仍有空间,故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与散热板10设置在主板100的下方,而散热段22、散热板40、以及鳍片30设置在主板100的上方,而热导管20的弯折方式仍与实施例一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在散热器的散热板(10)上开设有数个沟槽(11),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固定于沟槽(11)内,热导管(20)从散热板(10)的两端向外延伸,向上折弯一次后再向水平方向折弯一次,形成数根平行于主板(100)的散热段(22),其特征在于:在紧贴机箱上板(60)的位置处,设置有与鳍片(30)相连的散热板(40),所述的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固定于开设在散热板(40)表面的沟槽(4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在散热器的散热板(10)上开设有数个沟槽(11),热导管(20)的吸热段(21)固定于沟槽(11)内,热导管(20)从散热板(10)的两端向外延伸,向上折弯一次后再向水平方向折弯一次,形成数根平行于主板(100)的散热段(22),其特征在于在紧贴机箱上板(60)的位置处,设置有与鳍片(30)相连的散热板(40),所述的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固定于开设在散热板(40)表面的沟槽(4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固定于散热板(40)紧贴上板(60)的那个表面上的沟槽(41)内,鳍片(30)则固定于散热板(40)朝向主板(100)的那个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部分鳍片(30)上开设有缺口(3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导管(20)的散热段(22)固定于散热板(40)朝向主板(100)的那个表面上的沟槽(4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弘岳
申请(专利权)人:杨开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