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211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结构至少包含一底座、二导电接脚及一透镜盖,底座的两对应侧分别形成一前凹槽及一后凹槽,此二导电接脚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底座内,其中此二导电接脚一端分别相互面对,且此二导电接脚一端的两侧分别显露于前、后凹槽内,并于前凹槽内电气连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且以第一封装部形成于前凹槽内,以供保护发光二极管芯片,再于后凹槽内电气连接一电磁波防护芯片,且以第二封装部形成于后凹槽内,而透镜盖设置于底座上具有前凹槽的一侧,而覆盖于封装部上。(*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且尤其涉及一种侧面型的发 光二极管结构。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可分 为上视型(top-view)或侧面型(side-view)的发光二极管,具有效率高, 寿命长,不易破损等传统光源无法与的比较的优点。发光二极管被施以正向电 压时,可产生电致发光效应,而发出不连续的单色光。若改变所采用半导体材 料的化学组成成分时,便可使发光二极管发出在近紫外线、可见光或红外线的 光。多半用以指示灯、显示板等的应用;近来也被用作照明的应用,如白光 LED。一般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均将其ESD防护元件放置于发光二极管的同 一侧,使得发光二极管于发光时,其ESD防护元件可适时提供发光二极管芯片 不受ESD影响的保护,然而,ESD防护元件可能会遮蔽发光二极管芯片些许的 光源,导致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有限,浪费了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源, 故,如何解决上述的缺点及不便,而有效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以设计 出一种改良式发光二极管结构,便是此业界所亟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一底座,两对应侧分别具有一前凹槽及一后凹槽;    二导电接脚,其一端相互面对,并分别固定于该底座内,该端的一面面对该前凹槽,并显露于该前凹槽内,而该端的另一面则面对该后凹槽,并显露于该后凹槽内,其另端则分别以相反的方向伸出底座外;    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分别放置于该二导电接脚面对该前凹槽的位置,并电气连接该些导电接脚;    一电磁波防护芯片,放置于该二导电接脚面对该后凹槽的位置,并电气连接该些导电接脚;    一第一封装部,形成于该前凹槽内;    一第二封装部,形成于该后凹槽内;以及    一透镜盖,设置于该底座具有该前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底座,两对应侧分别具有一前凹槽及一后凹槽;二导电接脚,其一端相互面对,并分别固定于该底座内,该端的一面面对该前凹槽,并显露于该前凹槽内,而该端的另一面则面对该后凹槽,并显露于该后凹槽内,其另端则分别以相反的方向伸出底座外;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分别放置于该二导电接脚面对该前凹槽的位置,并电气连接该些导电接脚;一电磁波防护芯片,放置于该二导电接脚面对该后凹槽的位置,并电气连接该些导电接脚;一第一封装部,形成于该前凹槽内;一第二封装部,形成于该后凹槽内;以及一透镜盖,设置于该底座具有该前凹槽的一侧,而覆盖该第一封装部及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芯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封 装部为硅胶封装部或环氧树脂封装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封 装部为硅胶封装部或树脂封装部。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型发光二极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忠全
申请(专利权)人: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