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1244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防止硅化钛层与P型杂质层的接触电阻增大、P型MOS晶体管的电流驱动能力降低,在用于形成P型源、漏区域7的第1P型杂质离子注入工序和用于激活的热处理工序之后,包括,第2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工序;用于至少使源、漏区域部位的扩散层非晶化的第3杂质离子注入工序;形成硅化钛9的工序。由此,降低了硅化钛层与P型杂质层的接触电阻,提高了P型MOS晶体管的电流驱动能力。(*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含有金属硅化物的。以下参考图6说明这种。首先,如图6(A)所示,在硅(Si)半导体衬底1上选择地形成器件分隔区域2,然后通过磷(P)的离子注入形成N-阱区域3。形成栅氧化膜4,形成多晶硅的栅电极5,在栅电极5的侧壁上形成氧化膜构成的侧壁6。例如以20keV的加速能量、3E15(=3×1015)cm-2的剂量的条件,离子注入BF2离子,例如通过在氮气氛中、1000℃下的10秒热处理进行激活,形成P型源·漏区域7。然后,如图6(B)所示,例如在30keV、3E14cm-2的条件下离子注入砷(As),由此使P型源·漏区域7和栅电极5的表面非晶态化。然后,如图6(C)所示,通过溅射法形成钛(Ti),通过例如700℃、30秒的热处理,至少在P型源区7和栅电极5之上形成硅化钛层9,采用以1∶1∶5的比例混合的氨∶过氧化氢∶水溶液,除去未反应的钛,之后通过例如800℃、10秒的热处理进行硅化钛层9的低电阻化。此时,在氧化膜的器件分隔区域2、侧壁6的表面不形成硅化钛。实际上,之后形成层间绝缘膜,开出接触孔,形成布线,但是这些工序与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无直接关系,故而省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形成源.漏的第1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工序;用于激活注入离子的热处理工序;第2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工序;用于至少使源.漏部位的扩散层非晶化的第3杂质注入工序;形成硅化钛(TiSi↓ [2])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7-1-24 26203/97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形成源·漏的第1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工序;用于激活注入离子的热处理工序;第2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工序;用于至少使源·漏部位的扩散层非晶化的第3杂质注入工序;形成硅化钛(TiSi2)的工序。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P型杂质是BF2。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P型杂质是B或BF2。4.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P型杂质的离子注入是倾斜旋转注入的。5.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杂质是As。6.根据权利要求1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Ti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田典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