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机械研磨的监控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1306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方法,通过半导体上的测试区测量监控在化学机械研磨过程中半导体上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该方法是蚀刻测试区的薄膜结构,使蚀刻后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实质近似于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以利于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实质仿真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于半导体工艺中的平坦化工艺,用以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在集成电路的现有工艺为定义集成电路的激活区,决定在半导体晶片上的激活区,而每一个激活区为一个集成电路的制造区域,在半导体晶片之上,同时制作许多个激活区,而且同时形成许多个集成电路。一般而言,定义激活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形成场氧化层将整个激活区围绕起来,或者形成浅沟槽隔离围绕各个激活区,或者是在氧化硅层上制造元件,而氧化硅层成为最好的绝缘层。以现有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而言,形成场氧化层来定义激活区的方式,会浪费太多的面积,使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无法提高,而在二氧化硅材料上形成元件的工艺,尚未完全成熟,使得浅沟槽隔离工艺成为一种现行工艺最成熟的隔离技术。浅沟槽隔离技术(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是先在半导体晶片上形成浅沟槽,然后回填氧化硅材料至沟槽之中,作为绝缘材料,然后去除在半导体晶片表面的氧化硅材料,也就是在激活区表面的氧化硅材料,形成一个平坦的浅沟槽填入。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一般浅沟槽隔离技术。请参阅图1,在半导体基材100的表面形成一垫氧化层110,再以适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如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法,在垫氧化层110之上形成一氮化硅层120,作为研磨工艺或蚀刻工艺的停止层,防止在浅沟槽隔离工艺之中,伤害到集成电路的制造区域的半导体基材100。在垫氧化层110和氮化硅层120形成之后,利用传统的光刻掩膜和蚀刻工艺在此堆栈层之上形成图案化的光阻层(未在图中显示出来),再利用此图案化光阻层蚀刻底层的氮化硅层120。剥除光阻层之后,以蚀刻后的氮化硅层120作为蚀刻掩膜而往下蚀刻成多个浅沟槽隔离区。浅沟槽隔离区可称为非激活区(non-active area),而位于浅沟槽隔离之间的区域则为激活区(active area)。由于集成电路的不同设计,激活区和非激活区都会有宽度不等的分别。参阅图2,此图显示了以例如热氧化法在浅沟槽区的侧壁和底部形成衬里层的步骤。此外,氧化硅层130接着以高密度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HDPCVD)在非激活区的浅沟槽中和激活区的氮化硅层120之上形成。HDPCVD法可利用SiH4、O2、和Ar等反应气体在反应室中形成感应式耦合等离子体源,以便形成较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同时,此方法所沉积的薄膜均匀性并不一致,其在侧壁上的沉积速度比平面上的沉积速度要慢得多。如果沟槽的宽度不一时,HDP的薄膜较能填入较窄的沟槽中且其沉积厚度和沟槽宽度无关。由于整个氧化硅层130的表面形态是凹凸不平,在浅沟槽区域为凹下的,而在氮化硅层120上方的氧化硅层是凸起的。这是由于氧化硅层130的沉积形成时具有良好的阶梯覆盖性,会随着底层图案的高低起伏做变化,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形态(topography)。在沉积氧化硅层130之后,必须去除在氮化硅层120之上的氧化硅层130,以形成平坦的沟槽填入,方便后面的集成电路工艺。通常平坦化氧化硅层130的方法,是使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或者是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与蚀刻工艺的混合使用,达到整个表面平坦化的目的。现今最常使用的全面性平坦化工艺为化学机械研磨工艺,进行此种工艺虽可有效磨平氧化硅层130,但是工艺的进行时间很难控制,也就是半导体晶片的研磨时间很难控制。以上所述的浅沟槽隔离工艺,必须在将氧化硅材料填入沟槽之后,准确控制化学机械研磨工艺的研磨时间,在浅沟槽之中形成一个平坦的氧化硅填入。然而,根据化学机械研磨工艺的特性,研磨速率与底层图案会有关连,亦即对越大面积的待磨层,其研磨速率越小。反之,待磨层面积越小,其研磨速率则越大。影响所及,由于半导体晶片表面研磨速率不平均,造成部分的半导体晶片表面过度研磨(over-polishing),而部分的半导体晶片表面研磨不足(under-polishing),速度控制上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一般传统技术控制上述研磨的方法利用一光学测量机构,对进行研磨中的晶片的某一测试区域(process control andmonitor key;PCM key),进行该区域表面薄膜厚度的同步测量厚度,以决定半导体晶片表面被研磨膜层的厚度是否已抵达终点(endpoint),以停止研磨。特别是,由于该测试区域(PCM key)是晶片上的某一特定区域,而且该测试区域与晶片上含电路图案的元件区具有相同的薄膜结构与厚度,然而由于该测试区域并不具有任何的电路图案而呈现表面平坦状,如图3A中显示该测试区域的俯视图,图3B则显示该测试区域的截面示意图。监控测量此具有平坦表面的测试区域,用以仿真晶片元件区域中具高低起伏的薄膜表面厚度变化,往往容易发生仿真失真的现象。更明确地说,由于以化学机械研磨法研磨该测试区域的研磨速率较研磨该元件区域为慢,因此当研磨至该测试区域的研磨终止层时,相对于该元件区域通常已过度研磨,造成该元件区域的损伤而影响该元件区域应有的功能。承上所述,一般传统的化学机械研磨工艺需要针对不同的晶片图案设计,以实验方法找出其个别适当的研磨时间。如此一来,使得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与晶片产品的依存度很高,难以达到大量生产的目的。因此,如何精确仿真化学机械研磨工艺的研磨速率与时间,改善半导体晶片的平坦化工艺,进而有效提高半导体晶片良率与产量是十分重要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方法,其使用于半导体工艺中的平坦化工艺,用以精确控制化学机械研磨工艺的研磨终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方法,该半导体至少具有一元件区与一测试区,其中该元件区与该测试区具有相同的薄膜结构,且该测试区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用以监控测量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该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计算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蚀刻该测试区的薄膜结构,使蚀刻后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实质近似于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以利于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实质仿真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以及研磨该半导体,并测量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本专利技术的平坦化方法通过半导体上的一测试区,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测量监控半导体晶片上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该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首先计算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后,以该图案密度为参考值蚀刻测试区的薄膜结构,使蚀刻后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实质近似于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以利于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实质仿真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最后在研磨该半导体晶片的工艺中,通过测量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以精确控制整体晶片研磨的速率或时间,使研磨终止于该元件区薄膜的研磨终止层。一般而言,在一半导体晶片上包含有许多不同图案密度的集成电路设计,因此实际应用本专利技术时,上述测试区域图案密度可以依照实际状况,选择众多元件区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密度作为参考标准值,作为处理测试区域薄膜密度的依据。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方法可以避免传统化学机械研磨工艺需要针对不同的晶片图案设计,以实验方法不断反复寻找元件区域与测试区域彼此间研磨时间的相关性。仅仅需要将元件区域的图案特性移转至测试区域的薄膜结构上便可精确监控元件区域的薄膜厚度变化,降低化学机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方法,该半导体至少具有一元件区与一测试区,其中该元件区与该测试区具有相同的薄膜结构,且该测试区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用以监控测量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计算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 蚀刻该测试区的薄膜结构,使蚀刻后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实质近似于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以利于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实质仿真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以及 研磨该半导体,并测量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控测量半导体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方法,该半导体至少具有一元件区与一测试区,其中该元件区与该测试区具有相同的薄膜结构,且该测试区在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用以监控测量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计算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蚀刻该测试区的薄膜结构,使蚀刻后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实质近似于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以利于化学机械研磨工艺中实质仿真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以及研磨该半导体,并测量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厚度变化。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蚀刻后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不大于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的10倍,以达实质近似的目的。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蚀刻后该测试区薄膜结构的图案还包含相等于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以达实质近似的目的。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于该元件区的半导体基材中形成多个浅沟槽结构,而该测试区的半导体基材则具有一平坦表面。5.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薄膜结构还包含一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一介电层上方的一第二介电层,并蚀刻该元件区每一该些浅沟槽结构间的该第二介电层形成多个第二介电层区块,使每一该些浅沟槽结构上方的每一该些第二介电层区块大小实质相近。6.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计算该元件区薄膜结构的图案密度是计算第二介电区块面积在该元件区整体面积中所占的比例。7.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一介电层是氮化硅层,作为化学机械研磨终止层。8.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第二介电层还包含利用高密度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俊联秦启元卓世耿陈铭祥林益世
申请(专利权)人: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