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和对它们进行的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处理。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制造互连结构的方法和结构,所述互连结构用于通常被称为DRAM的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器件。但是,将看到本专利技术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已经从在单硅片上制造的少量互连器件发展到数百万的器件。传统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复杂度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想象。为了实现在复杂度和电路密度(即能够压缩到给定芯片面积上的器件的数量)方面的改进,最小器件特征尺寸(也被称为器件“几何”)随着每一代IC的出现已经变得更小了。逐渐增加的电路密度不仅改进了集成电路的复杂度和性能,而且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低的成本部分。集成电路或芯片制造设备可能要花费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每一个制造设备将具有确定的晶片吞吐量,并且每一个晶片在其上将具有确定数量的集成电路。因此,通过使集成电路的单独的器件更小,可以在每一个晶片上制造更多的器件,从而增加制造设备的产量。使器件更小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处理都有界限(limit)。也就是说,一个给定的处理一般只能降低到某一个特征尺寸,然后就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形成用于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器件的位线和存储节点部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具有位线区和电容器接触区;至少形成上覆衬底的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与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由所述位线区隔开,所述电容器接触区被耦合到第一栅极结构;形成上覆第一栅极结构、第二栅极结构、位线区和电容器接触区的共形介电层;形成上覆共形介电层的层间电介质材料;平坦化层间电介质材料;形成上覆被平坦化的层间电介质材料的掩模层;露出在被平坦化的层间电介质材料的一部分之内的连续公共区,其上覆第一栅极结构的一部分、第二栅极结构的一部分、位线区的一部分和电容器接触区的一部分;进行第一刻蚀处理,以去除被平坦化的层间介电层的露出部分;进行第二刻蚀处理,以去除位线区上的共形介电层,并去除电容器接触区上的共形介电层的一部分,而使用共形层的其他部分作为掩模来防止第一栅极结构的一部分和第二栅极结构的一部分露出;在连续公共区内沉积多晶硅填充材料,并上覆位线区、电容器接触区、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以覆盖位线区、电容器接触区、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的一部分到预定的厚度;平坦化多晶硅填充材料,以减少预定厚度,同时减少层间电介质材料的一部分的厚度;继续平坦化多晶硅填充材料和层间电介质材料;以及露出第一栅极结构的一部分、第二栅极结构的一部分,而保留在位线区的一部分和电容器接触区的一部分上的多晶硅填充材料部分,其中,在电容器接触区的一部分上的多晶硅填充材料与在位线区的一部分上的多晶硅填充材料是隔开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一硅化钨层,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二硅化钨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形介电层是氮化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平坦化包括化学机械抛光处理和/或回蚀处理。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晶硅填充材料是原位掺杂多晶硅材料或非晶硅材料或原位掺杂非晶硅材料或多晶硅材料或掺杂多晶硅材料。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电容器接触区部分中的多晶硅填充材料与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在电学上是绝缘的,在位线区的一部分中的多晶硅填充材料与第一栅极结构和第二栅极结构在电学上是绝缘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续公共区被形成为“I”形形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续公共区被形成为“T”形形状。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和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由所述位线区分隔开,间隔约为0.135微米或更小。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结构的特征为其设计尺寸为0.13微米或更小,所述第二栅极结构的特征为其设计尺寸为0.13微米或更小。11.一种用于形成用于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器件的自对准接触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单元区和周边区;在单元区中至少形成第一栅极结构、第二栅极结构、第三栅极结构和第四栅极结构并在周边区中形成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一覆盖层,所述第二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二覆盖层,所述第三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三覆盖层,所述第四栅极结构包括上覆的第四覆盖层,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重野文健,李奉载,陈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