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939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1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其设于车辆上,其至少包括:第一加强隔板和第二加强隔板。其中,第一加强隔板沿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第二加强隔板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于车辆的门槛内板以及门槛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其具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述的隔板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能够使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中的重要碰撞区域得以加强,保证车身结构具有良好的碰撞性能,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地降低车内乘员的损伤风险。风险。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用隔板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用户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国内日益严苛的车辆碰撞要求,各个汽车制造厂家在开发新车型时,往往都会加强车身结构,以使车辆获得更好地碰撞性能。在整车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中,试验车辆需要以64km/h速度正面撞向与车辆有25%重叠量的刚性壁障,进行测试。
[0003]在车辆的碰撞试验中,由于刚性壁障与车辆的重叠量较小,所以车辆的主要碰撞吸能零件如前纵梁不能参与碰撞吸能,该碰撞试验中侧围前部结构为主要的碰撞吸能区域。因此,为了在该碰撞试验中获得较好的碰撞性能,汽车制造厂家通常会对车身前部侧围结构进行加强。
[0004]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加强车身侧围前部结构,往往会在原有车身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加强,其不改变原始车身结构设计,而是简单地加厚原有车身结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零件的板厚或者增强其材料强度。
[0005]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技术方案没有优化原有车身结构,采用这种方式加强车身侧围前部结构,对车身碰撞薄弱区域的改善效果十分有限。该现有技术方案往往开发成本较高,零件重量较重,但对于碰撞性能的改善却非常有限。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车身结构的碰撞性能,往往会直接加强图1所示的原有车身结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零件,例如加厚A柱下外板或加厚A柱下内板等板材,亦或是针对门槛外板采用高强度钢等手段。这些零件结构复杂,重量较重,单纯地加厚或采用高强度钢往往还存在加工制造难,可成型性较低等缺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0006]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期望获得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该隔板组件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加强车身前部侧围结构所采用的手段,其可以设于车辆上,并优化布置在车辆的碰撞薄弱区域,从而实现隔板组件与车身侧围前部结构灵活且合理的组合,以使车身结构获得良好的碰撞性能,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降低车内乘员的损伤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该隔板组件可以设于车辆上,并优化布置在车辆的碰撞薄弱区域,从而实现隔板组件与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灵活且合理的组合,以使车身结构获得良好的碰撞性能,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降低车内乘员的损伤风险。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其设于车辆上,所述隔板组件至少包括:
[0009]第一加强隔板,其沿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
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
[0010]第二加强隔板,其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于车辆的门槛内板以及门槛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
[0011]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可以优化布置在车辆的碰撞薄弱区域,进而与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灵活且合理的组合,以使车身结构获得良好的碰撞性能,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地降低车内乘员的损伤风险。
[0012]此外,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的零件易于制造且材料损耗低,其适用性十分广泛,具有相当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00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还包括第三加强隔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
[00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还包括第四加强隔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
[001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所述第一加强隔板与第三加强隔板之间的间距与第三加强隔板和第四加强隔板之间的间距不相等。
[001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所述A柱外板包括A柱上外板和A柱上内板,所述A柱内板包括A柱上内板和A柱下内板;所述第一加强隔板具有若干个搭接面;所述第一加强隔板通过该搭接面固定地设于A柱上外板和A柱上内板之间。
[001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所述第三加强隔板具有若干个搭接面,所述第三加强隔板通过该搭接面固定地设于A柱下外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
[001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所述第四加强隔板具有若干个搭接面,所述第四加强隔板通过该搭接面固定地设于A柱下外板和A柱下内板之间。
[001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中,所述第二加强隔板具有若干个搭接面,所述第二加强隔板通过该搭接面固定地设于门槛内板和门槛外板之间。
[0020]相应地,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该车辆的碰撞性能量好,其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较高,其可以有效满足市场和用户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002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其具有本技术上述的隔板组件。
[0022]本技术所述的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及车辆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可以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该隔板组件可以设于车辆上,并优化布置在车辆的碰撞薄弱区域,从而实现隔板组件与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灵活且合理的组合,以使车身结构获得良好的碰撞性能,从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有效降低车内乘员的损伤风险。
[0024]此外,本技术所述的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加强车身前部侧围结构所采用的手段,该隔板组件的零件易于制造且材料损耗低,其适用性十分广泛,具有相当良好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
[0025]相应地,在本技术所述的车辆中采用了本技术上述的隔板组件,其同样具有上述优点以及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原有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设于车辆上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第一加强隔板和第三加强隔板设于车辆上的装配结构放大图。
[0029]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第二加强隔板和第四强隔板设于车辆上的装配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及车辆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然而该解释和说明并不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构成不当限定。
[0031]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下设于车辆上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述的隔板组件可以包括:第一加强隔板201、第二加强隔板204、第三加强隔板202和第四加强隔板203。...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加强汽车车身前部侧围结构的隔板组件,其设于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强隔板,其沿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第二加强隔板,其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于车辆的门槛内板以及门槛外板之间,以在受到碰撞冲击力的情况下将碰撞冲击力进行分散和传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加强隔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加强隔板,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于车辆的A柱内板以及A柱外板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隔板与第三加强隔板之间的间距与第三加强隔板和第四加强隔板之间的间距不相等。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板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淑平熊明吴峻岭连志斌邵力行解跃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