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索尼公司专利>正文

光学拾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67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一光学拾波器中,一物镜和一光程差纠正机构被保持,从而使它们可一起移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拾波器,特别是,一种可用于光盘装置的光学拾波器,该光盘装置中,光盘可由具有大数值孔径的光学系统读写。本专利技术是为了通过保持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使其同时移动,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的移动造成的特性变坏。
技术介绍
至今为止,用于音乐的小光盘和迷你光盘,用于例如电影的DVD(数字化视频光盘),以及用于计算机中数据纪录的MO和CD-R/W已经都作为光盘被使用。在用于读写这些光盘的光盘装置中,为了降低光盘信息记录表面上形成的光束光斑的大小,并进一步增加记录密度,需降低射向光盘的激光束的波长,但这样会使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增加。但是,当光盘由具有高数值孔径的物镜读写时,由于光盘的光发射层的厚度的变化导致球面光程差。另外,通常通过使用所谓的二元素物镜(two-elementobjective lens)实现增加物镜的数值孔径。此时,透镜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也可导致球面光程差。当记录容量通过形成多层的光盘的信息记录表面而被增加时,这些多层也可导致球面光程差。因此,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NO.2000-131603提出一种用于纠正该光程差的光程差纠正机构,它在物镜和激光源之间加入一透镜,从而纠正激光束的波阵面。但是,在这种光程差纠正中,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可移动。此时,由于光学拾波器中的慧形象差(comatic aberration),必然导致特性的变坏。
技术实现思路
在考虑上述问题后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拾波器,其中由于物镜和光程差纠正结构的移动而导致的特性的变坏可被有效的防止。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根据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一保持机构的光学拾波器,该保持机构可同时保持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从而可通过一个致动器使他们移动。此时,光程差纠正机构相对于物镜可被精确地定位,从而减小变化。还可能防止光程差纠正机构相对于物镜移动,从而有效防止由于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的移动导致的特性变坏。最好,致动器可移动地通过多个弹簧控制保持机构,光程差纠正机构的驱动信号通过弹簧被输入。这使通过利用导线等提供驱动信号从而有效地防止制动器的运动特性变坏、并简化整个结构降低尺寸成为可能。本专利技术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在参照附图的最佳实施例的描述中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方块图;图2为用于图1所示光盘装置的光学拾波器中的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光学拾波器的致动器的透视图;图4A和4B分别为图3所示致动器的平面图和透明图;图5为用于说明用于图2中所示的光学拾波器的光程差纠正机构的分解透视图;图6为示出用于图1中光盘装置的传输部分和光学拾波器的方块图;图7为说明驱动信号的传输的波形图;图8为图6中所示的解调电路的方块图;图9为图8所示的解调电路的电路连接图;图10A和10B分别为说明当驱动信号通过引线被输入到光程差纠正机构时的平面图和透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实施例结构图1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方块图。在该光盘装置1中,光盘2可高密度纪录的相变光盘。主轴电机3在伺服电路4的控制下以固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光盘2。光学拾波器5向光盘2发出一激光束L1,接收反射的光并输出光接收的结果。在光盘装置1中,通过处理接收结果,产生循轨误差信号TE等,记录在光盘2中的数据被读出。该光学拾波器5通过驱动电路(未示出)间歇地增加射向光盘2的激光束L1的光量,在光盘2上产生一串光斑(纪录标记),从而在光盘上记录需要的数据。矩阵电路(MA)6用于在电流-电压转换后,对光学示波器5输出的接收结果进行矩阵操作,从而产生一信号电平随循轨误差量改变的循轨误差信号TE,一信号电平随聚焦误差量变化的聚焦误差信号FE,一信号电平随光盘2上形成的槽的摆动而变化的摆动信号,一信号电平随形成在光盘2上的光斑串而变化的回放信号RF等。在光盘装置1中,记录在光盘2上的数据通过对回放信号RF进行信号处理而被读出。一抖动检测电路7二值化并处理从光盘2上的光斑和记录标记得到的回放信号RF,从而检测并输出回放信号RF的抖动量。一控制器8执行特定处理程序,同时控制整个光盘装置1的操作。在该控制中,控制器8根据抖动检测电路7得到的抖动检测结果,计算用于光学拾波器5中的光程差纠正机构的控制值,并根据计算结果,输出用于光程差纠正机构的驱动信号S1和S3。伺服电路4输出用于循轨控制和聚焦控制的驱动信号S0和S4,它们被用于根据循轨误差信号TE和聚焦误差信号FE驱动置于光学拾波器5中的致动器。矩形波信号产生电路9产生并输出一矩形波信号S2,该信号电流为0、占空比为50%,且其幅度明显大于光盘拾波器5中光程差纠正机构的驱动电压。传输部分10通过多路复用用于循轨控制和聚焦控制的驱动信号S0和S4以及用于光程差纠正机构的驱动信号S1和S3,产生传输驱动信号S10-S13,并向光学拾波器5输出这些驱动信号S10到S13。在光盘装置1中,根据驱动信号S10到S13控制光学拾波器5的循轨和聚焦,并驱动光程差纠正机构。图2为光学拾波器5的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在光学拾波器5中,与光强检测机构一起形成集成电路的激光二极管11发射激光束L1,光栅12产生0级和±1级衍射光束。包括0级和±1级衍射光束的激光束L1通过一下级偏振分光镜13传输,并被导向至一准直透镜14,由它转变成基本平行的光束。另外,激光束L1由一下级四分之一波长板15偏振,并通过具有大数值孔径、包括两个透镜17A和17B的物镜17会聚到光盘2的信息记录表面。在光学拾波器5中,光程差纠正机构16位于四分之一波长板15和物镜17之间,从而利用液晶纠正激光束L1的光程差。通过将激光束L1经过这样一个光学路径射到光盘2上,激光束L1的反射光沿光学拾波器5中的光束L1的相反的光学路径传输,并由偏振分光镜13从激光束L1的光学路径中分离出来。该反射光由多元素透镜19处理,然后被具有多个特定形状的接收表面的感光器20接收。该光学拾波器5向上述矩阵电路6输出感光器20的接收结果。在该光盘装置1中,通过多元素(multi-element)透镜19处理反射光和矩阵电路6处理感光器20的接收结果,利用差动推挽式方法产生一循轨误差信号TE,利用象散方法产生一聚焦误差信号FE。在光学拾波器5中,为了有效的防止物镜17和光程差纠正机构16之间的移动,并防止由于这种移动导致特性变坏,该布局的光学系统的物镜17和光程差纠正机构16被一起由一致动器21保持和驱动。图3为从激光二极管11侧看到的致动器21的透视图,该致动器同时保持物镜17和光程差纠正机构16。图4(A)为从光盘2侧看到的致动器21的平面图,图4(B)为局部透明侧视图。致动器21将光学系统保持在一具有由拉长的杆状弹簧形成的悬杆25的悬挂基底26上。该悬挂基底26为一由一光学拾波器5的基底部件保持的保持部件,并由树脂材料制成,且在其后表面上具有四个分别与驱动信号S10-S13输入相接的接线端27。悬杆25分别与接线端27的一端相连,其另一端伸向接线端27的相反方向。在致动器21中,绕线筒28的装置位于悬杆25的另一端。该绕线筒28通过透镜保持器29保持物镜17,同时保持光程差纠正构件16。另外,一循轨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拾波器,它至少可通过由致动器移动物镜,进行循轨控制和聚焦控制,所述光学拾波器包括:一物镜,用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一光程差纠正机构,用于纠正射在所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波阵面;和一保持机构,用于将所述物镜和所述光程差纠正机 构保持在一起,从而可通过所述致动器使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6-18 183050/011.一种光学拾波器,它至少可通过由致动器移动物镜,进行循轨控制和聚焦控制,所述光学拾波器包括一物镜,用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一光程差纠正机构,用于纠正射在所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波阵面;和一保持机构,用于将所述物镜和所述光程差纠正机构保持在一起,从而可通过所述致动器使物镜和光程差纠正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学治棚濑广宜山本健二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