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轴式平衡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752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轴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通轴,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其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平衡车的车体内增设通轴,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强度,提高平衡车的承重量,避免出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处变形的情况,保证平衡车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轴式平衡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平衡车
,尤其涉及一种通轴式平衡车。
技术介绍
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轴式平衡车,车体结构强度高,车体连接稳定,保证了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通轴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通轴,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槽相适配,所述通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座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一转动槽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第二安装座,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安装座内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槽相适配,所述通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座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转动半槽,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转动半槽,所述第一转动半槽和所述第二转动半槽形成所述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底座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三转动半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四转动半槽,所述第三转动半槽和所述第四转动半槽形成所述第二转动槽。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转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连接,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件为轴承或套筒;所述第二转动件为轴承或套筒。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一复位结构,所述第一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一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和/或,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二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优选地,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安装柱位于所述弹簧槽中间,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安装柱上;所述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或所述第一车体的转动角度。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片,所述挤压件为块状结构,位于所述通轴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弹片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一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第二盖体或所述第二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中设有形变槽,所述挤压件的位置与所述形变槽的位置相对应。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第二安装座上;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通轴上;所述限位槽为圆弧型,所述限位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柱的尺寸使所述限位柱在所述限位槽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凹槽和限位片,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通轴,所述限位片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限位片与所述限位凹槽间隔设置,所述限位凹槽在所述第一车体和/或第二车体相对所述通轴转动时与所述限位片抵接;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限位片安装槽,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限位片安装槽中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凹槽的限位面与所述限位片的端面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在所述第一车体靠近所述第二车体的一端,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使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处。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中设有第一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上,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通轴的第一端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车轴的外径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的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一车轴上设有第一紧固孔,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二紧固孔,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相适配。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匹配套,所述第一匹配套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匹配套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车轴的第一紧固部,所述第一紧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上;所述第一匹配套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为一体化结构或分体式固定连接。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轴,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一车体固定连接,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间隙。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轴,所述通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处。优选地,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中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上,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通轴的第二端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二车轴的外径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轴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通轴,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轴式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通轴,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槽相适配,所述通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座并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一转动槽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第二安装座,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安装座内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槽相适配,所述通轴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座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底座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转动半槽,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转动半槽,所述第一转动半槽和所述第二转动半槽形成所述第一转动槽;
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底座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车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三转动半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四转动半槽,所述第三转动半槽和所述第四转动半槽形成所述第二转动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转动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连接,所述通轴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为轴承或套筒;所述第二转动件为轴承或套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一复位结构,所述第一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一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和/或,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二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安装柱位于所述弹簧槽中间,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安装柱上;所述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或所述第一车体的转动角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弹片,所述挤压件为块状结构,位于所述通轴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弹片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一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第二盖体或所述第二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中设有形变槽,所述挤压件的位置与所述形变槽的位置相对应。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第二安装座上;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通轴上;所述限位槽为圆弧型,所述限位槽的横向尺寸大于所述限位柱的尺寸使所述限位柱在所述限位槽中周向摆动限制角度。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凹槽和限位片,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通轴,所述限位片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所述限位片与所述限位凹槽间隔设置,所述限位凹槽在所述第一车体和/或第二车体相对所述通轴转动时与所述限位片抵接;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限位片安装槽,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限位片安装槽中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凹槽的限位面与所述限位片的端面相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在所述第一车体靠近所述第二车体的一端,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使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处与所述第一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中设有第一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中,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车轴承接座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上,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通轴的第一端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车轴的外径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的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一车轴上设有第一紧固孔,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二紧固孔,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相适配。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匹配套,所述第一匹配套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匹配套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车轴的第一紧固部,所述第一紧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上;所述第一匹配套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为一体化结构或分体式固定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轴,所述第一车轴与所述第一车体固定连接,与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之间设有间隙。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轴,所述通轴的第二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中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处安装在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中,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上,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通轴的第二端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二车轴的外径与所述通轴的第二端的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二车轴上设有第四紧固孔,所述通轴上设有第五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四紧固孔和所述第五紧固孔相适配。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匹配套,所述第二匹配套为中空结构,包括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匹配套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二车轴的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二紧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部上;所述第二匹配套与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为一体化结构或分体式固定连接。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轴,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第二车体固定连接,与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之间设有间隙。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中设有第二车轴承接座,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之间设有垫片,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二车轴承接座固定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轴与所述通轴的第二端端部之间设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凸台和限位片,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通轴的第二端的端面上,所述限位片固定在所述第二车体内,所述限位凸台在所述第二车体相对所述通轴转动时与所述限位片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的相对转动角度;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限位片安装槽,所述限位片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凸台的限位面与所述限位片的端面相对设置。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轴的横截面为非圆截面,所述通轴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车体转动连接的圆形固定套。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固定套包括第一固定套,用于与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转动连接;所述圆形固定套包括第二固定套,位于所述通轴的中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的内端部对应转动;所述圆形固定套包括第三固定套,位于所述通轴的至少一个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的外端部对应转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当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且通轴的第二端与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连接,第二紧固件同时连接所述通轴、所述第二车轴和所述第三固定套。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轴式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或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凹槽和限位片,所述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通轴,所述限位片与所述第一车体和/或所述第二车体内连接,所述限位片与所述限位凹槽间隔设置,所述限位凹槽在所述第一车体和/或第二车体相对所述通轴转动时与所述限位片抵接;所述第一车体和/或所述第二车体内中设有限位片安装槽,所述限位片位于所述限位片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传美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小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