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669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05
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顶出机构(3)、溶体注入机构(4)、流体注入机构(5)和抽芯机构(6),上模座(1)与下模座(2)接合,上模座(1)与下模座(2)之间具有型腔,顶出机构(3)从下模座(2)延伸至型腔中,溶体注入机构(4)、流体注入机构(5)和抽芯机构(6)都插入型腔中,流体注入机构(5)包括:散热金属圈(55),散热金属圈(55)环绕在填充管(54)的外壁上。上述注塑模具不仅可以解决塑胶件冷却过程中的收缩问题,而且可以避免流体对冷却效率造成影响,实现塑胶件的快速冷却,提高塑胶件的成型效率。提高塑胶件的成型效率。提高塑胶件的成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水辅成型技术是首先把聚合物溶体注入模具型腔,然后给将流体导入溶体中,流体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向制件的低压和高压区域。当流体在制件中流动时,通过置换物料而掏空厚壁截面,形成中空塑胶件,而被置换除了的物料填充塑胶件的其与部分,当填充过程完成之后,由流体继续提供保压压力,解决塑胶件冷却过程中的收缩问题。
[0003]当填充完成后,流体的温度可能与溶体的温度一致,然而,在溶体冷却成型的过程中,由于流体需要继续提供保压压力,而流体的比热容通常要大于溶体的比热容,因此可能会导致冷却的时间变长,造成塑胶件成型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顶出机构、溶体注入机构、流体注入机构和抽芯机构,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接合,所述上模座与所述下模座之间具有型腔,所述顶出机构从所述下模座延伸至所述型腔中,所述溶体注入机构、所述流体注入机构和所述抽芯机构都插入所述型腔中;所述流体注入机构包括:填充定位座、填充气缸、填充滑块和填充管,所述填充定位座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侧面,所述填充滑块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填充定位座上,所述填充气缸的活塞杆、所述填充滑块和所述填充管依次形成固定;所述流体注入机构还包括:散热金属圈,所述散热金属圈环绕在所述填充管的外壁上。
[0005]进一步,所述流体注入机构还包括: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位于所述填充滑块与所述填充管之间。
[0006]进一步,所述上模座包括:上基板和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上基板从上往下依次形成固定,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具有上型腔槽、上溶体注入槽、上流体注入槽和上抽芯通道;所述下模座包括:下基板、支架和下压板,所述下基板、所述支架和所述下压板从下往上依次形成固定,所述顶出机构从所述支架延伸至所述型腔中,所述下压板的上表面具有下型腔槽、下溶体注入槽、下流体注入槽和下抽芯通道;所述上型腔槽与所述下型腔槽组成所述型腔,所述上溶体注入槽与所述下溶体注入槽组成溶体注入通道,所述上流体注入槽与所述下流体注入槽组成流体注入通道,所述溶体注入机构穿过所述溶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所述型腔中,所述流体注入机构穿过所述流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所述型腔中,所述抽芯机构同时穿过所述上抽芯通道和所述下抽芯通道并且插入所述型腔中。
[0007]进一步,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还具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从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凹陷,所述下压板的上表面还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从所述下压板的上表面凸起,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筒中。
[0008]进一步,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出板、多个顶柱和多个顶针,所述顶柱和所述顶针
都从所述顶出板的上表面凸起,所述顶柱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中,所述顶柱穿过所述下压板,所述顶针插入所述型腔中。
[0009]进一步,所述支架中具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顶出板。
[0010]进一步,所述溶体注入机构包括:注塑定位座、注塑气缸、注塑滑块和注塑管,所述注塑定位座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侧面,所述注塑滑块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注塑定位座上,所述注塑气缸的活塞杆、所述注塑滑块和所述注塑管依次形成固定,所述注塑管插入所述型腔中。
[0011]进一步,所述抽芯机构机构包括:锁定板、锁定杆、抽芯定位座、抽芯气缸和抽芯滑块,所述抽芯定位座固定在所述下模座的侧面,所述抽芯滑块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抽芯定位座中,所述抽芯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抽芯滑块形成固定,所述抽芯滑块的侧面具有斜槽,所述锁定杆的外端插入所述斜槽中,所述锁定杆的中部穿过所述锁定板,所述锁定杆的内端插入所述型腔中。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效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注塑模具,不仅可以解决塑胶件冷却过程中的收缩问题,而且可以避免流体对冷却效率造成影响,实现塑胶件的快速冷却,提高塑胶件的成型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注塑模具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上模座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下模座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机构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溶体注入机构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涉及的流体注入机构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技术涉及的抽芯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2]本技术提供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如图1所示,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顶出机构3、溶体注入机构4、流体注入机构5和抽芯机构6,上模座1与下模座2接合,上模座1与下模座2之间具有型腔,顶出机构 3从下模座2延伸至型腔中,溶体注入机构4、流体注入机构5和抽芯机构6都插入型腔中。在注塑模具工作时,上模座1与下模座2对接,
通过外置的加热装置对型腔进行加热,溶体注入机构4将(塑胶)溶体注入型腔中,然后流体注入机构5向溶体的中部注入流体,使溶体紧贴型腔的内壁,直到流体填充满整个型腔,利用流体保压一段时间,同时进行冷却,塑胶件成型后抽出流体,抽芯机构6解开塑胶件的锁定,最后将上模座1与下模座2分离,取出塑胶件。
[0023]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模座1包括:上基板11和上压板12,上压板12 和上基板11从上往下依次形成固定,上压板12的下表面具有上型腔槽121、上溶体注入槽122、上流体注入槽123和上抽芯通道124;如图3所示,下模座2 包括:下基板21、支架22和下压板23,下基板21、支架22和下压板23从下往上依次形成固定,顶出机构3从支架22延伸至型腔中,下压板23的上表面具有下型腔槽231、下溶体注入槽232、下流体注入槽233和下抽芯通道234;上型腔槽121与下型腔槽231组成型腔,上溶体注入槽122与下溶体注入槽232 组成溶体注入通道,上流体注入槽123与下流体注入槽233组成流体注入通道,溶体注入机构4穿过溶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型腔中,流体注入机构5穿过流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型腔中,抽芯机构6同时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座(1)、下模座(2)、顶出机构(3)、溶体注入机构(4)、流体注入机构(5)和抽芯机构(6),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2)接合,所述上模座(1)与所述下模座(2)之间具有型腔,所述顶出机构(3)从所述下模座(2)延伸至所述型腔中,所述溶体注入机构(4)、所述流体注入机构(5)和所述抽芯机构(6)都插入所述型腔中;所述流体注入机构(5)包括:填充定位座(51)、填充气缸(52)、填充滑块(53)和填充管(54),所述填充定位座(51)固定在所述下模座(2)的侧面,所述填充滑块(53)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填充定位座(51)上,所述填充气缸(52)的活塞杆、所述填充滑块(53)和所述填充管(54)依次形成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注入机构(5)还包括:散热金属圈(55),所述散热金属圈(55)环绕在所述填充管(54)的外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注入机构(5)还包括:橡胶圈(56),所述橡胶圈(56)位于所述填充滑块(53)与所述填充管(54)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辅成型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包括:上基板(11)和上压板(12),所述上压板(12)和所述上基板(11)从上往下依次形成固定,所述上压板(12)的下表面具有上型腔槽(121)、上溶体注入槽(122)、上流体注入槽(123)和上抽芯通道(124);所述下模座(2)包括:下基板(21)、支架(22)和下压板(23),所述下基板(21)、所述支架(22)和所述下压板(23)从下往上依次形成固定,所述顶出机构(3)从所述支架(22)延伸至所述型腔中,所述下压板(23)的上表面具有下型腔槽(231)、下溶体注入槽(232)、下流体注入槽(233)和下抽芯通道(234);所述上型腔槽(121)与所述下型腔槽(231)组成所述型腔,所述上溶体注入槽(122)与所述下溶体注入槽(232)组成溶体注入通道,所述上流体注入槽(123)与所述下流体注入槽(233)组成流体注入通道,所述溶体注入机构(4)穿过所述溶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所述型腔中,所述流体注入机构(5)穿过所述流体注入通道并且插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本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百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