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92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发光二 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作为光源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在背光模组的技术发展中,由于发光二极管为高亮度、瞬间启动且不 含水银的环保光源,再加上其在色彩饱和度的表现上也相当优异,因此目 前的发展趋势朝向采用发光二极管来取代传统的冷阴极灯管(CCFL)作为背 光模组的光源。在目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设计上,大多是将发光二极 管以线性方式排列来提供线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条,或者将发光二极 管以矩阵方式排列来提供面光源,而分别应用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与直 下式背光模组之中。在应用发光二极管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通常是 利用贴附方式固定在光源反射罩上。请参照图1所示,其是绘示传统背光 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与背板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 一般而言,背光模组 的背板100主要是由三个侧板102、 104与106所构成,其中这三个侧板102、 104与106大致是以匸字型的方式组合,亦即侧板102与106分别接合在侧 板104的相对二侧边,且侧^反102与106 4皮此相对。发光二极管光条108 设置在这些侧板102、 104与106所形成的空间中,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108 通常是利用胶带110而贴设在侧板104的内侧面上。然而,胶带110本身的寿命有限,胶带110—旦因老化而劣化后,胶 带110的翁性会消失而无法提供发光二极管光条108足够且可靠的翻合力。 此时,发光二极管光条108即容易因胶带110的教合力不足而脱落,不仅 影响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更会严重影响背光模组的光源稳定度。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 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 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背光 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 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而可 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采用的胶带,进一步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 度问题,并可减轻部材管理的负担,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 内侧面凸设有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 条,更可稳固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 幅提高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 一背板,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 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 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 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底板,且该导光 板为该第 一侧板所承托。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 一侧板是该背板的 一顶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 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 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 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 一背板; 一光源反射罩,设于该背 板的一侧边上,且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 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 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 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 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 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 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 一侧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压设在该第 一侧板上。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顶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4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 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 一背板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 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 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 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上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 侧面与第三侧板的内侧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 一背板; 一光源 反射罩设于背板的侧边上,且至少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 其中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第一侧板与 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第 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第一 侧板上的挟持结构与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第二侧板与导光板的一侧面之 间。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每一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可将发光二 极管光条阻挡在第二侧板与阻挡部之间。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 本专利技术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 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而可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 采用的胶带,进一步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度问题,并可减轻部 材管理的负担。2) 另夕卜,本专利技术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 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条,更可稳固 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幅提高背光模 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i兌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绘示传统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与背板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 一较佳实施例的 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 图3是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 一较佳实施例的 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图4是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 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背板,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 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 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儒
申请(专利权)人: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