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0140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导光板及反射器。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的侧面,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具有一凹槽结构。所述反射器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且该反射器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反射器包括一光接受面,所述光源与该反射器的光接收面相对设置,该反射器与导光板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领域 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 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系统, 其作用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现有技术的背光系统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反射板、扩散板与 棱镜板组成。该光源可设置在导光板一侧或两相对侧并将光束发射 至该导光板。该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束传输方向,使光束由导 光板的出光面均匀出射,反射板相对该导光板的底面设置,以将由 导光板底面出射的光束再次反射入该导光板内,提高光束的利用率。 扩散板与棱镜板相对导光板的出光面依次设置,以使由导光板出射 的光束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亮度与均匀性。发光二极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发光亮度高、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的优点,使其广泛应用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显示器的 背光模组中。Ya-Ju Lee等人在2007年6月2日发表一款高亮度氮 化镓基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具体结构及特性,请参考High Brightness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Display Technology, Journal of Volume 3, Issue 2, June 2007 Page(s): 118-125 。然而,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具较强的光学指向性,即出射光具 有一定的发散角度,当其直接射入背光模组的导光板时,使得导光 板入光面一侧易出现光学暗区,且与发光二极管相对的位置易出现 光柱,不易获得较佳的入光均匀度。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亮度均勻的背光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 一种背光^f莫组。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与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入 光面、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t妄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的侧 面,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具有一凹槽结构。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 括一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且该 反射器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反射器包括 一光接受面,所述光源与该反射器的光接收面相对设置,该反射器 与导光板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背光模组中,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设置有反射器, 且导光板出光面和反射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凹槽结构,这样,光源 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导出后,导光板出光面与光源相对应的区域的 光线分布会被削弱,同时,导光板出光面与光源相对应的区域的外 围区域的光线分布会相应增加,这样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的总体分 布会比较均匀,从而背光模组具有较为均一的发光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进行具体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 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其包 括光源110,反射器120,导光板130,孩t棱一镜系统140,偏振管理 系统150以及散射板160等光学元件。所述反射器120设置在光源110和导光板130之间,用于将光 源110发出的光线以平行光的形式引导入导光板130内部。微棱镜 系统140,偏振管理系统150以及散射板160依次设置在导光板130 的出光侧,用于将导光板130射出的光线进一步的分散化、均匀化。所述反射器120包括一第一底面121, 一光接收面123 —及连 接第一底面121和光接收面123的第一侧面122。所述第一底面121 可为平面或曲面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底面121为平面。所述第 一侧面122为曲面结构,例如为J求面、圆柱面、圆锥面或其它空间 曲面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22为球面结构。所述光接收面 123为向反射器120内部凹陷的凹面,所述光源110和该光接收面 123相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光源110收容于该凹陷型光接收面 123内,且光源11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可以理解,上述反射器120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 角形半圆或任意曲线围绕某 一旋转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当反射 器120为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绕某一旋转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 时,所形成的旋转体具有两个相对的底面和一个侧面,那么,所述 第一底面121为该旋转体的其中一个底面,所述第一侧面122为该 旋转体的侧面,所述光接收面123为在该旋转体的另 一底面上挖去 一个圓柱体、圆台体或半球体等形成的凹槽结构的表面。当所述光 接收面123为在该旋转体挖去圆柱体或圆台体形成的凹面时,该光 接收面123包括一平面型底面和一圆柱型或圆锥型侧面。本实施例 中光接收面123包括一平面型第二底面123b和一圆锥型第二侧面 123a,且,该第二底面123b和反射器120的第一底面121平行设置。 而当所述光接收面123为在该旋转体挖去半球体或球台形成的凹面 时,该光接收面123的表面即为球面。当反射器120为三角形、半圆或任意曲线围绕某一旋转轴旋转 而形成的旋转体时,所形成的旋转体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那 么,所述第 一底面121为该旋转体的底面,所述第一侧面122为该 旋转体的侧面,所述光接收面123为在该旋转体的侧面上挖去一部 分所形成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可以具有圆柱型侧面、圆锥型侧 面或if求面型侧面。所述导光板130具有一入光面131, —与入光面131相对的出 光面132,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131和所述出光面132的侧面(图未 标示)。所述侧面上可形成有反射膜或具有反射性能的物质或元件,用以将到达侧面的光反射会导光板130内部,以避免光线从侧面射 出导光板130,从而避免光线的损失。所述出光面132上形成有至 少一凹槽结构133,用以反射到达该凹槽结构133的光线。所述反 射器120和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1相对设置,例如,反射器120 可以和导光板130间隔一段距离相对设置,也可以和导光板130结 合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反射器120的第一底面121和导光板130 的入光面131相结合,且反射器120的第一底面121和导光板130 出光面的凹槽结构133相对设置。所述导光板130可以看作是在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透光板的一 侧面上挖去至少一个圓锥体、圆柱体、圆台体或半球体等旋转体所 形成的结构,所述凹槽结构133具有与上述所挖去的旋转体相对应 的表面形状。当所挖去的旋转体为圆柱体或圆台体时,所形成的凹 槽结构133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所述底面可为平面,所述侧 面可以为圓锥面或圆柱面。当所挖去的旋转体为圆锥体或半球体时, 所形成的凹槽结构133的表面为 一 个曲面,该曲面为圆锥面或J求面。 本实施例中,凹槽结构133的表面为圓锥面。所述导光板130的入光面131可设置有散射结构134例如散射 网点,用以将到达散射结构134的光线均匀化。优选地,入光面131 上与反射器120的第一底面121相对的区域的外围区域设置有散射 结构134,入光面131上与反射器120的第一底面121相对的区域 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散射结构134。导光板130的出光面132的凹槽结构133的表面可以设置反射 材料,用以增强凹槽结构133的反射功效。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与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的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具有一凹槽结构,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且该反射器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反射器包括一光接受面,所述光源与该反射器的光接收面相对设置,该反射器与导光板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钧金国藩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