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防撞梁及含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20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防撞梁及包含其的汽车,具体的,后防撞梁包括主体,主体通过其中间部分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即可形成溃缩空间,以提供一允许变形空间,避免车辆发生碰撞时对后围板的碰撞伤害,用于满足低速碰撞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提供一种较为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后防撞梁。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在主体的两端分别延伸以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后围板之间形成的边角防撞空间可以减少角碰时对车辆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防撞梁及含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防撞梁
,特别涉及一种后防撞梁及包含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修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防撞梁作为汽车碰撞时最要的传力零件,自然就成为了购车时的首要关注点。所以随着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都是考虑将后防撞梁作为标准配置。现在上市车辆在后防撞梁的配置上常常是以下几种:1.无后防撞梁的配置;2.后防撞梁采用泡沫代替;3.采用与前防撞梁一样的结构。第一种对车企来说降低单车成本,对车主而言,当出现碰撞时车身本体直接受力,对车身损害大,需要花费较多费用维修车辆。第二种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但很有限,而且仅对轻微碰撞才能起到作用。第三种后防撞梁由防撞主梁1、吸能盒2,连接汽车的安装板3组成,如图1所示,防撞主梁1两端连接的是吸能盒2和连接汽车的安装板3,该后防撞梁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后防撞梁的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及包含其的汽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后防撞梁,包括:主体,主体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车辆的后围板的外侧表面;以及延伸部,延伸部从主体的两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远离主体延伸,并且延伸部的一端与主体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其中主体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主体的中间部分与后围板的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溃缩空间;并且每个延伸部的另一端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并且延伸部与后围板的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边角防撞空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包括主体,主体通过其中间部分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即可形成溃缩空间,用于满足低速碰撞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提供一种较为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后防撞梁。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在主体的两端分别延伸以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后围板之间形成的边角防撞空间可以减少角碰时对车辆的伤害。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自车辆上方看时,主体呈朝向后围板的外侧突出的弓形,并且每个延伸部呈一端连接至后围板的局部圆弧状。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中间部分的长度大于延伸部的长度;在车辆的车长方向上,中间部分至后围板的最大距离大于延伸部至后围板的最大距离。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中间部分与每个延伸部之间平滑过渡。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主体的两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后围板的外侧表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主体的两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后围板的外侧表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孔,后围板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每个连接孔配合的至少一个安装孔,两端与后围板通过连接孔、安装孔和连接件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后防撞梁采用型材一体冲压成型或铸造而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公开的后防撞梁,中间部分远离后围板的一侧表面还设置有缓冲层。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后防撞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汽车,设置有一后防撞梁,该后防撞梁包括主体,主体通过其中间部分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即可形成溃缩空间,用于满足低速碰撞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提供一种较为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后防撞梁。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在主体的两端分别延伸以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后围板之间形成的边角防撞空间可以减少角碰时对车辆的伤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梁,包括主体,主体通过其中间部分朝向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即可形成溃缩空间,用于满足低速碰撞要求,从而可以实现提供一种较为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后防撞梁。进一步地,本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在主体的两端分别延伸以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与后围板之间形成的边角防撞空间可以减少角碰时对车辆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汽车的局部轴侧示意图,其中汽车的后围板上安装有实施例1的后防撞梁;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汽车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汽车的后围板上安装有实施例1的后防撞梁。现有技术附图标记说明:1、防撞主梁;2、吸能盒;3、安装板;本技术附图标记说明:10、后防撞梁;110、主体;1101、中间部分;1102、溃缩空间;1103、连接孔;120、延伸部;1201、边角防撞空间;20、汽车;210、后围板;220、车身纵梁;A-A、车长方向;B-B、宽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体,所述主体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车辆的后围板的外侧表面;以及/n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主体的两端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主体延伸,并且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其中,/n所述主体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所述后围板的外侧弯曲,所述主体的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后围板的所述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溃缩空间;并且/n每个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后围板的所述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边角防撞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车辆的后围板的外侧表面;以及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主体的两端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主体延伸,并且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的对应端部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主体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朝向所述后围板的外侧弯曲,所述主体的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后围板的所述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溃缩空间;并且
每个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后围板的外侧弯曲,并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后围板的所述外侧表面之间包围形成边角防撞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自所述车辆上方看时,所述主体呈朝向所述后围板的外侧突出的弓形,并且每个所述延伸部呈一端连接至所述后围板的局部圆弧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中间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延伸部的长度;
在所述车辆的车长方向上,所述中间部分至所述后围板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延伸部至所述后围板的最大距离。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摩登汽车盐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