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646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其中承载结构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承重板位于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其中,底盘框架包括底板、加强梁和支撑梁;底板用于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加强梁设置在底板底端,用于提升底板强度;支撑梁设置在底板顶端,且支撑梁顶端与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承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底板的底部设置加强梁,在保证原先底板的平整度的同时,在承受重载以及不平衡载荷的时候依然不变形。在底板的上面设置支撑梁,有效提升移动机器人承载物体的稳定性,以及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搬运设备,他们的最大用途就是解放人类劳动强度,替代了人工方面枯燥乏味的频繁行走和大强度运动。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的整体结构针对不同的承载对象,不同的承载能力,需要不一样的承载结构。目前市场上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工业领域。目前针对工业领域,移动机器人最先被选用的性能参数之一就是承载能力;工业领域的搬运对象比如货架,托盘,料箱等都是比较重量级的物体。现有的移动机器人,承载方式也多存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为了给机器人行走的驱动部分预留足够的空间,承重底板被切割后容易弯曲变形,承载后更是容易造成底板的断裂。故需要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其通过在底板的顶面焊接了用于和承重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所述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n其中,所述底盘框架包括:/n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n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底端,用于提升所述底板强度;以及,/n支撑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顶端,且所述支撑梁顶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所述承重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所述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
其中,所述底盘框架包括:
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
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底端,用于提升所述底板强度;以及,
支撑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顶端,且所述支撑梁顶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所述承重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用于与所述承重板底面连接;以及,
支撑脚,设置有若干组,用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底板顶面连接,若干所述支撑脚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一侧连接,
第二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另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另一侧连接,以及,
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框梁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框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上框梁、第二上框梁以及所述连接横梁顶面均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承重接触面,所述承重接触面用于接触与承载所述承重板所受重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脚连接处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为“L”型结构,所述加强板一端沿所述连接部所在平面延伸;所述加强板另一端沿所述支撑脚所在平面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剑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