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646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其中承载结构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承重板位于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其中,底盘框架包括底板、加强梁和支撑梁;底板用于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加强梁设置在底板底端,用于提升底板强度;支撑梁设置在底板顶端,且支撑梁顶端与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承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底板的底部设置加强梁,在保证原先底板的平整度的同时,在承受重载以及不平衡载荷的时候依然不变形。在底板的上面设置支撑梁,有效提升移动机器人承载物体的稳定性,以及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搬运设备,他们的最大用途就是解放人类劳动强度,替代了人工方面枯燥乏味的频繁行走和大强度运动。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的整体结构针对不同的承载对象,不同的承载能力,需要不一样的承载结构。目前市场上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工业领域。目前针对工业领域,移动机器人最先被选用的性能参数之一就是承载能力;工业领域的搬运对象比如货架,托盘,料箱等都是比较重量级的物体。现有的移动机器人,承载方式也多存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为了给机器人行走的驱动部分预留足够的空间,承重底板被切割后容易弯曲变形,承载后更是容易造成底板的断裂。故需要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其通过在底板的顶面焊接了用于和承重板的连接的支撑梁,在底板的顶面焊接了加强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承载结构多存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底板框架承载能力差,承载后更是容易造成底板的断裂,以及各个部件的分布不够合理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承载结构,其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所述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br>其中,所述底盘框架包括: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底端,用于提升所述底板强度;以及,支撑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顶端,且所述支撑梁顶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所述承重板。本技术中,所述支撑梁包括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用于与所述承重板底面连接;以及,支撑脚,设置有若干组,用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底板顶面连接,若干所述支撑脚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支撑梁连接部作为连接面和承重接触面,且支撑梁下面四个支撑脚均匀分布在底板上,此结构大大提升了整个底盘框架的承重能力。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一侧连接,第二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另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另一侧连接,以及,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框梁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框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上框梁、第二上框梁以及所述连接横梁顶面均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承重接触面,所述承重接触面用于接触与承载所述承重板所受重力。第一上框梁、第二上框梁以及连接横梁顶面均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承重接触面,大大提升了底盘框架的承载面积,在承载对象不管是和机器人点接触,是边缘接触,还是大面积接触,整个底板框架都能稳稳地承受。本技术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脚连接处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为“L”型结构,所述加强板一端沿所述连接部所在平面延伸;所述加强板另一端沿所述支撑脚所在平面延伸。加强板提升支撑梁结构稳定性,避免支撑梁连接部分弯曲变形。本技术中,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行走机构的工位,且所述底板上设有避让缺口,用于避让所述行走机构的滚轮,所述底板顶端连接有隔离罩,所述隔离罩设置在所述避让缺口处,用于隔离所述行走机构运动产生的灰尘。隔离罩防止行走机构运动产生的灰尘等杂物进入机器人内部,对车体的内部器件有更好的的防护效果。进一步的,所述避让缺口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避让缺口关于所述底板的中心轴线对称;所述加强梁包括:第一方通管,固定在所述底板底端,且所述第一方通管位于所述底板的中心轴线上,第二方通管,焊接在所述第一方通管一端,且与所述底板底端一侧连接,以及,第三方通管,焊接在所述第一方通管另一端,且与所述底板底端另一侧连接。通过焊接加强梁的三个方通管,在保证原先底板的平整度的同时,在承受重载以及不平衡载荷的时候依然不变形。本技术中,所述承重板顶端设有用于防止物体掉落的围栏,所述围栏设有四组,且分别对应所述承重板顶端四周;所述承重板顶面设有橡胶垫。围栏防止承载物体掉落,增加承重板放置物体的稳定性,橡胶垫有良好的防滑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承重板为铝合金板,所述底板为热轧钢板。铝合金板重量轻,操作方便,铝合金材质的承重板表面较平整,方便承载安装一些有尺寸精度要求的对象。所述承重板为不锈钢板,且所述承重板上设有防滑层。在承载对象为带腐蚀性的液体时,不锈钢板的承重板耐腐蚀,且不锈钢板上可以冲压出防滑花纹。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重载移动机器人,其包括外壳,以及如上所述的承载结构,所述外壳包覆所述承载结构四周;所述外壳包括四个侧板,四个所述侧板分别对应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四个侧面,且相邻所述侧板间钣金拼接。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通过在底盘框架的底板底部设置加强梁,在保证原先底板的平整度的同时,在承受重载以及不平衡载荷的时候依然不变形,有效提升底板的承重能力。此外,在底板的上面设置支撑梁,用于和承重板连接,支撑梁下面四个支撑脚均匀分布在底板上,支撑梁的连接部顶面为连接面和承重接触面,在承载对象无论是和机器人点接触、边缘接触、还是大面积接触,整个底盘框架都能稳稳地承受,有效提升移动机器人承载物体的稳定性,以及产品使用的可靠性。本技术中的承重板可以选用铝合金板,重量轻,操作方便。铝合金板表面较平整,在需要承载安装一些有尺寸精度要求的对象时较为方便。如果承载对象有带腐蚀性,有液体可能溢出来等情况时,可将铝合金板换成不锈钢板,不锈钢板上可以冲压出具有防滑作用的防滑花纹,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承载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外壳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底板底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支撑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承载结构及使用上述承载结构的重载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加强梁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底盘框架11、底板111,避让缺口1111、隔离罩1112、加强梁112、第一方通管1121、第二方通管1122、第三方通管1123、支撑梁113、连接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所述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n其中,所述底盘框架包括:/n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n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底端,用于提升所述底板强度;以及,/n支撑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顶端,且所述支撑梁顶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所述承重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框架和承重板,所述底盘框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的行走机构和内部器件;所述承重板位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方,用于承载物体;
其中,所述底盘框架包括:
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内部器件,
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板底端,用于提升所述底板强度;以及,
支撑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顶端,且所述支撑梁顶端与所述承重板连接,用与支撑所述承重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包括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用于与所述承重板底面连接;以及,
支撑脚,设置有若干组,用将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底板顶面连接,若干所述支撑脚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一侧连接,
第二上框梁,横向设置在所述底板另一侧上方,与所述承重板底端另一侧连接,以及,
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框梁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框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上框梁、第二上框梁以及所述连接横梁顶面均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承重接触面,所述承重接触面用于接触与承载所述承重板所受重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脚连接处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为“L”型结构,所述加强板一端沿所述连接部所在平面延伸;所述加强板另一端沿所述支撑脚所在平面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剑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