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24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其中自动充电结构包括充电插头以及充电桩。充电插头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一端,包括用于充电的两个第一电机片,两个第一电极片分别与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连接。充电桩固定在地面上,包括第一绝缘座以及设置第一绝缘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片,两个第二电极片分别与电源的充电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机器人本体的自动控制,带动充电插头移动,充电插头上的第一电极片与充电桩的第二电极片相对应,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对准贴合,从而移动机器人进行自动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移动机器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搬运设备,他们的最大用途就是解放人类劳动强度,替代了人工方面枯燥乏味的频繁行走和大强度运动。一些可移动的机器人,其工作区域较大,不具备配置固定电源的条件,为满足移动机器人长时间工作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进行充电。目前在移动机器人领域,现有的机器人充电方法为人工充电,当机器人电量较低时,人工手动将适配器和机器人的充电口接上,充满时再人工分离。这种操作需要投入人力,人工成本高。故需要提供一种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通过机器人本体的自动控制,带动充电插头移动,充电插头上的第一电极片与充电桩的第二电极片相对应,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对准贴合,进行充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机器人的电量低时,需要人工手动人工充电,从而导致的移动机器人充电操作繁琐,投入人力成本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充电结构,用于对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所述自动充电结构包括:充电插头,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一端,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用于充电的两个第一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片分别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连接;以及,充电桩,固定在地面上,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桩包括第一绝缘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分别与电源的充电电路连接;当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连接时,所述充电桩与所述充电插头电性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所述第一电极片、所述第二电极片、以及所述电源的充电电路连通,从而可对所述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绝缘座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座两侧;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绝缘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片包括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座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片接触,以及延伸部,与所述固定部另一侧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对滑动;其中,所述第一滑槽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设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座另一侧,并连通所述电源的充电电路;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一电极片接触并挤压所述固定部,使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当所述延伸部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时,电路接通,所述第二电极片在运动轨迹上包括与所述微动开关分离的初始位,以及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的挤压位,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座之间设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极片从挤压位移动到初始位。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座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极片从挤压位移动到初始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座上还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座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滑槽平行;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导杆,所述导杆与所述第二滑槽相对滑动,所述导杆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导杆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滑槽,并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用于限定所述导杆的位置,且所述第一滑槽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弹簧位置的定位凸起。所述微动开关一端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微动开关的电路启动、闭合的簧片;当所述第二电极片位于所述初始位时,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绝缘座一侧接触,从而限定所述导杆的位置,此时所述簧片呈初始状态,所述微动开关断开电路;当所述第二电极片位于所述挤压位时,所述导杆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槽,且所述固定块接触并挤压所述簧片,从而使得所述微动开关开启,并接通电路。通过导杆一端的固定块开启微动开关,从而使得电路接通,此结构设计的大大提升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技术中的所述充电插头包括:支架,用于与所述机器人本体连接;第二绝缘座,固定在所述支架一侧,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电极片;以及,保护罩,设置在所述支架另一侧,用于储存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机器人本体连接的导线。保护罩将第二电极片与机器人本体连接的导线进行防护,有效提升装置使用安全性。本实施例中,两组所述第二电极片上下排列,且分别与所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两组所述第二电极片间设有隔板。隔板将两组第二电极片进行分隔,避免两个电极片由于震动倾斜,提升装置使用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桩通过支架固定在地面,所述第一电极与地面的距离,与所述第一电极与地面的距离大致相等,所述第一电极片的接触面比所述第二电极片的接触面大。此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机器人本体的定位误差或地面不平等外部环境造成的对接不准,提升装置使用的可靠性。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外壳,用于防护充电桩的内部器件,所述外壳一侧对应第二电极片位置设有插接口,所述外壳侧壁设有散热孔。外壳,用于防护充电桩的内部器件,外壳侧壁设有散热孔,便于对充电桩内部器件散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其包括可移动的机器人本体,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自动充电结构,所述自动充电结构用于对所述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通过机器人本体的自动控制,带动充电插头移动,充电插头上的第一电极片与充电桩的第二电极片相对应,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对准贴合,从而移动机器人进行自动充电。本实施例中的导杆可通过第一绝缘座的第二滑槽自由移动,导杆套有弹簧,弹簧始终被压缩在第一绝缘座上,第二电极片在第一电极片的接触并挤压下,带动导杆沿第一滑槽电极,直至导杆一端可以触碰到微动开关的簧片,同时第二电极片触碰到微动开关,从而触发开始充电。此结构设计独特,大大提升了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结构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充电插头的两个第一电极和充电桩的两个第二电极离地高度一致,而且充电桩的电极接触面要比充电插头的接触面大;以避免定位误差或地面不平等外部环境,造成的移动机器人本体的自动控制行驶对接不准的问题。此结构降低了对移动机器人的定位精度的要求,结构简单,无需过多的传感器,降低了成本,避免了自动充电结构错位对移动机器人充电的影响,减少错误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充电插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充电桩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充电结构,用于对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充电结构包括:/n充电插头,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一端,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用于充电的两个第一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片分别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连接;以及,/n充电桩,固定在地面上,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桩包括第一绝缘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分别与电源的充电电路连接;/n当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连接时,所述充电桩与所述充电插头电性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所述第一电极片、所述第二电极片、以及所述电源的充电电路连通,从而可对所述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充电结构,用于对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充电结构包括:
充电插头,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一端,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用于充电的两个第一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片分别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连接;以及,
充电桩,固定在地面上,用于连接所述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桩包括第一绝缘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座上的两个第二电极片,两个所述第二电极片分别与电源的充电电路连接;
当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电极片连接时,所述充电桩与所述充电插头电性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的电池电路、所述第一电极片、所述第二电极片、以及所述电源的充电电路连通,从而可对所述机器人本体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座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座两侧;
所述第二电极片与所述第一绝缘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片包括
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座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片接触,以及
延伸部,与所述固定部另一侧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对滑动;
其中,所述第一滑槽远离所述固定部一端设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绝缘座另一侧,并连通所述电源的充电电路;
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第一电极片接触并挤压所述固定部,使所述第二电极片通过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当所述延伸部一端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时,电路接通,
所述第二电极片在运动轨迹上包括与所述微动开关分离的初始位,以及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的挤压位,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座之间设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极片从挤压位移动到初始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座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电极片从挤压位移动到初始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座上还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座两侧,并与所述第一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剑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