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567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第一阻尼元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减震器、定位支架、第一限位块,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支架连接,定位支架间隔设于第一固定支架的下方,第一限位块固定于定位支架的下端;第二阻尼元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减震器、第二限位块,第二减震器的上端与第二固定支架连接,第二限位块固定于第二固定支架的下端;其中,第一固定支架、定位支架、第二固定支架均设于车架上,第一减震器的下端和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均与钢板弹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整车舒适性,增强运输能力,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
本技术涉及前悬架多阻尼元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
技术介绍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弹性元件多为钢板弹簧,随着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吨位的增大,用于承载的钢板弹簧刚度随之增大,与之匹配的阻尼也要求增大。传统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前悬架为单阻尼元件,单限位块结构所提供的减振阻力很有限,存在难以衰减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空满载车体上下跳动时振幅过大的问题,导致整车舒适性较差。过大振动除了影响整车舒适性,缩短零部件使用寿命,也会限制车辆运行车速,影响宽体自卸车运输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能够有效吸收和衰减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较大振动,提高整车舒适性,保障运行车速,增强运输能力,并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减震器、定位支架、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定位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存在间距,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于所述定位支架的下端;所述第二阻尼元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减震器、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下端;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定位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均设置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均与钢板弹簧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减震器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减震器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定位支架、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均采用螺栓固定。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正下方。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定位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均采用螺栓固定在车架上。优选的是,所述钢板弹簧最下端的钢板的长度最短,且该钢板的两端均为双卷耳结构。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下端、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分别通过下连接叉与所述钢板弹簧连接,一对下连接叉与所述钢板弹簧的双卷耳结构采用轴连接。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前悬架上间隔设置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吸收和衰减较大振幅,提高整车舒适性,保障运行车速,增强运输能力,并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技术方案的所述的前悬架多阻尼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1、第一减震器2、定位支架3、第一限位块4,所述第一减震器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连接,所述定位支架3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存在间距,所述第一限位块4固定于所述定位支架3的下端;所述第二阻尼元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7、第二减震器8、第二限位块9,所述第二减震器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9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的下端;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所述定位支架3、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均设置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减震器2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器8的下端均与钢板弹簧6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因遇到不平路面车轮带动车桥向上跳动时,前悬架的钢板弹簧6向上拱,同时第一减震器2的下端和第二减震器8下端向上移,钢板弹簧6的形变对车桥向上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衰减振动,第一减震器2和第二减震器8因上端固定和下端上移而处于压缩状态,阻尼增大,能够有效衰减振动,间隔设置的两个减震器可平衡缓冲向上冲击力,明显改善整车的平顺度,钢板弹簧6所受的冲击力也会减小,振动幅度过大时,钢板弹簧6进一步向上拱起,第一限位块4与钢板弹簧6的间距小于第二限位块9与钢板弹簧6的间距时,钢板弹簧6先与第一限位块4接触,第一限位块4起到缓冲和限位的作用,钢板弹簧6进一步与第二限位块9接触,两个限位块能够分担钢板弹簧6的冲击力,保护钢板弹簧6不发生塑性变形和断裂,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整车舒适性。当车轮带动车桥向下跳动时,第一减震器2和第二减震器8处于拉伸状态,能够平衡向下的冲击力并有效衰减振动。因此,前悬架上间隔设置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能够平衡冲击力,有效衰减过大振动,提高整车舒适性,保障运行车速,增强运输能力,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减震器2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所述第二减震器8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所述第一限位块4与所述定位支架3、所述第二限位块9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均采用螺栓固定,连接稳固,便于拆卸和组装。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支架3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的正下方,使第一限位块4位于第一减震器2的正后方,可有效增强第一阻尼元件衰减振动的效果。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1、所述定位支架3、所述第二固定支架7均采用螺栓固定在车架上,固定牢靠,安装简便。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钢板弹簧6最下端的钢板的长度最短,且该钢板的两端均为双卷耳结构,便于第一阻尼元件、第一阻尼元件与钢板弹簧6的连接。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减震器2的下端、所述第二减震器8的下端分别通过下连接叉5与所述钢板弹簧6连接,一对下连接叉5与所述钢板弹簧6的双卷耳结构采用轴连接,第一减震器2、第二减震器8与钢板弹簧6之间的夹角通过轴连接调整,有效减轻零部件的损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整车舒适性。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其中:/n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减震器、定位支架、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定位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存在间距,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于所述定位支架的下端;/n所述第二阻尼元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减震器、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下端;/n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定位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均设置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均与钢板弹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阻尼元件和第二阻尼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元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减震器、定位支架、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定位支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存在间距,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于所述定位支架的下端;
所述第二阻尼元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减震器、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下端;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定位支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均设置于车架上,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均与钢板弹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体自卸车前悬架多阻尼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所述第二减震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冬涛党江涛李小轻晏航程文博席安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