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705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包括一罐本体、一隔板及一活性炭过滤层。该罐本体有一油气进口及一油气回收口相邻,在该罐本体上另有一通大气口;该隔板置入该罐本体中而将该罐本体区隔出一入口区及一过滤区,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连通该入口区,该隔板有一透孔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该活性炭过滤层置入该过滤区,该油气进口与该通大气口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相连通。通过该隔板的透孔对应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可缩小该罐本体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外缘的体积,使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能平均而充分的被使用,而减少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使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特别是指可使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能平均而充分的被使用,而可减少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使用量的技术。
技术介绍
早期汽机车油箱的对流孔都是直接连通至外界空气,因此油箱内的汽油挥发后,会直接由该对流孔散逸至大气中,但是挥发的油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因而当油气散逸至大气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吸入人体中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为解决此问题,业者将油箱的对流孔连接至过滤碳罐中,当油气挥发时,先经过该碳罐的活性炭过滤层以去除大部分的碳氢化合物,再排出至大气中,以减少排出的污染物。但是当汽机车静止不启动时,油箱内的汽油是持续挥发的,长久以来,挥发的油气也是非常可观而造成浪费的,因此有中国台湾省新型专利第M528787号「过滤装置」,该案将碳罐进一步连接至化油器及油气控制阀,当汽机车启动时,通过该油气控制阀产生负压而将油箱中挥发的油气吸入该化油器,而与油箱中的汽油并同空气阀进入的空气混合成混合燃料气而进入引擎汽缸中使用,达成油气回收再利用的效果。在该案中,碳罐的油气进口及油气回收的油气回收口直接接触泡棉层,因此挥发的油气经由该油气进口进入该碳罐后,先经过该泡棉层再进入活性炭过滤层中。当汽机车启动时,因为负压效应使油气被经由该油气回收口抽取至化油器中,而由于流体会以最小路径运动,因此当汽机车启动时,油气通常没有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而直接经由该油气回收口排出。且该案的碳罐的油气进口设置在该碳罐中央位置,而油气回收的油气回收口设置在相邻该油气进口其中一侧,此时当油气进入该碳罐时,通常不会流经该碳罐的另一侧,因此该碳罐中相对该油气回收口另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被使用次数很少,当中央位置或靠近该油气回收口的活性炭过滤层因为饱和而需要更换时,通常另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还是可使用的状态,而该碳罐的主要成本通常来自于该活性炭过滤层,因而此时更换该活性炭过滤层常造成浪费及高成本。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将上述油气回收的手段使用于传统的碳罐(B)构造,该碳罐(B)上有一油气进口(B1)及一油气回收口(B2),该油气进口(B1)及该油气回收口(B2)位于该碳罐(B)的顶面,且是位于该碳罐(B)顶面的两侧,在该碳罐(B)中并置入活性炭的一活性炭过滤层(B3),该碳罐(B)上再有一通大气口(B4)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B3)与该油气进口(B1)相通。当油箱中挥发的油气自该油气进口(B1)进入该碳罐(B)时,油气通常由靠近该油气进口(B1)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通过,之后自该通大气口(B4)排出。而当引擎启动时,挥发的油气同样因为负压的作用而行走最短路径而未通过靠近该油气回收口(B2)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因此当靠近该油气进口(B1)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达到饱和而需要更换时,靠近该油气回收口(B2)一侧的活性炭过滤层(B3)仍然是可以使用的状态,此时更换同样造成了浪费及高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确保油气经过活性炭过滤层过滤,同时提高活性炭过滤层的利用率,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包括有一罐本体、一隔板及一活性炭过滤层,其中:该罐本体有一油气进口及一油气回收口相邻设置,在该罐本体上另有一通大气口;该隔板置入该罐本体中,该隔板将该罐本体区隔出一入口区及一过滤区,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连通该入口区,该隔板并有一透孔连通该入口区及该过滤区,该透孔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该活性碳过滤层置入该罐本体的过滤区,该油气进口与该通大气口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相连通。进一步,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设置在该罐本体的中央位置的两侧。进一步,一第一泡棉层位于该隔板与该活性炭过滤层之间。进一步,该罐本体包括有一主体及一底盖,该通大气口位于该底盖上。进一步,一第二泡棉层位于该活性炭过滤层与该底盖之间。进一步,一扩散板位于该第二泡棉层与该底盖之间。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可达成以下功效:1.通过在该罐本体置入隔板,并使该隔板的透孔对应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提高了该活性炭过滤层的使用效率,且可进一步缩小该罐本体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外缘的体积,以减少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活性炭使用量。因此较佳的,可将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设置在该罐本体的中央位置的两侧。2.通过该第一泡棉层可初步的过滤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的油气;而通过该第二泡棉层,可在引擎启动使油箱进油至调节阀时,空气进入该罐本体时,初步的过滤进入该活性炭过滤层的空气。3.引擎启动使油箱进油至调节阀时,空气经由通大气口进入该罐本体时,通过该扩散板能均匀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罐本体、隔板及活性炭过滤层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放大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使用于机车供油系统的系统架构图;图7为本技术使用时,油气的压力大于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使油气进入罐本体的示意图;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使用时,引擎启动而将油气自罐本体的油气回收口吸出再利用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使用时,引擎启动而将空气自通大气口吸入,且空气压力大于油气控制节流构造的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使空气进入油箱形成对流效应,让油箱内的压力能够平衡,使汽油可输出至调节阀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习知具有油气回收构造的活性过滤碳罐的示意图之一;图13为习知具有油气回收构造的活性过滤碳罐的示意图之二。附图标号说明:A-碳罐、1-罐本体、11-主体、111-油气进口、112-油气回收口、113-容置部、114-入口区、115-活性炭过滤区、12-底盖、121-通大气口、2-隔板、21-透孔、3-第一泡棉层、4-活性炭过滤层、5-第二泡棉层、6-扩散板、7-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1-基座、711-底座、7111-空间、7112-阻挡部、712-膜片、7121-第一抵部、7122-第二抵部、72-第一弹性件、73-操作件、731-伸入部、7311-内凹部、732-操作部、74-第二弹性件、75-盖件、751-管接部、752-抵面、10-油箱、20-油汽控制阀、30-调节阀、40-空气阀、50-引擎气缸、B-碳罐、B1-油气进口、B2-油气回收口、B3-活性炭过滤层、B4-通大气口。具体实施方式综合上述技术特征,本技术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的主要功效将可于下述实施例清楚呈现。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碳罐(A)包括有一罐本体(1)、一隔板(2)、一第一泡棉层(3)、一活性炭过滤层(4)、一第二泡棉层(5)、一扩散板(6)及一油气控制节流构造(7),其中该第一泡棉层(3)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罐本体,有一油气进口及一油气回收口相邻设置,在该罐本体上另有一通大气口; 一隔板,置入该罐本体中,该隔板将该罐本体区隔出一入口区及一过滤区,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连通该入口区,该隔板并有一透孔连通该入口区及该过滤区,该透孔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 一活性炭过滤层,置入该罐本体的过滤区,该油气进口与该通大气口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罐本体,有一油气进口及一油气回收口相邻设置,在该罐本体上另有一通大气口;一隔板,置入该罐本体中,该隔板将该罐本体区隔出一入口区及一过滤区,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连通该入口区,该隔板并有一透孔连通该入口区及该过滤区,该透孔对应位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之间;一活性炭过滤层,置入该罐本体的过滤区,该油气进口与该通大气口通过该活性炭过滤层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油气回收的活性过滤碳罐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油气进口及该油气回收口设置在该罐本体的中央位置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营凯
申请(专利权)人:华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