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音结构及一体式消音电磁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899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音结构及一体式消音电磁阀,其涉及汽车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电磁阀与膨胀腔的应用,不仅降噪效果不佳,而且很难布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端盖、上壳体、中壳体、电磁控制组件和下壳体,其中端盖、上壳体与中壳体形成消音结构,中壳体、电磁控制组件以及下壳体形成电磁控制结构,电磁控制结构与消音结构一体化连接,集成为一体式消音电磁阀。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够降低噪音,又方便布置,省去了连接管路和接头,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燃油蒸发系统的脱附响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音结构及一体式消音电磁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消音结构及一体式消音电磁阀。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泄露污染等问题的控制已成为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基于已发布的《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汽车允许挥发到大气中的汽油量排放量需要更加严格的控制。在汽车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EVAP)中,目前在汽车领域中通常是利用碳罐电磁阀来处理汽车的汽油蒸汽。油箱中的汽油易蒸发,蒸发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为了保证汽油蒸汽不排入大气中污染环境,人们利用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制成碳罐将汽油蒸汽暂时存储起来,待发动机工作时,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发出不同的电脉冲信号,控制碳罐电磁阀打开或关闭,从而将碳罐中的汽油蒸汽通过碳罐电磁阀和单向阀送入发动机气缸烧掉,既保护环境又节省了燃料。碳罐电磁阀正常工作时会发出“哒哒”的阀头撞击噪音,其噪音的产生机理在于金属阀片的高速开合会造成整个阀体不同方向的振动,并与车体上的碳罐电磁阀支架间产生碰撞,从而发出和阀体振动同频的噪声,尤其是在阀体工作负荷大时,产生的噪音将会明显影响汽车的舒适性。参照图1,为了降低噪音,一般会在碳罐电磁阀53前面加一个截面积突变的膨胀腔51,碳罐电磁阀53与膨胀腔51之间连接有管路52,利用声阻抗的改变,来降低噪音。但是,上述膨胀腔,其结构简单,降噪效果有限,同时很多车型或发动机上很难布置膨胀腔以及碳罐电磁阀与膨胀腔之间的管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消音结构,其具有提高降噪效果的优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音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端盖、上壳体和中壳体,且所述端盖、上壳体以及中壳体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端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进气管,所述中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通气通道;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横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且所述横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连通的通气孔。进一步地,所述横隔板包括与所述上壳体内侧壁连接的隔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隔圈部中间的隔板凸起部;所述隔板凸起部截面呈U型,且其开口与所述通气通道相对。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开设在所述隔圈部上,所述进气管与所述隔板凸起部相对。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上壳体扰流筋。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扰流筋包括设置于所述隔板凸起部外壁的第一扰流筋。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扰流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内侧壁且同时与所述隔圈部和隔板凸起部连接的第二扰流筋,若干所述第一扰流筋与第二扰流筋沿周向交错排布。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扰流筋包括设置于所述隔板凸起部内壁的第三扰流筋。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扰流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内侧壁且同时与所述隔圈部连接的第四扰流筋,所述第四扰流筋位于所述下层腔室内,且若干所述第三扰流筋与第四扰流筋沿周向交错排布。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上设置有能够增大所述上层腔室容积的端盖凸起部,且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端盖凸起部上。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体上设置有若干能够增大所述下层腔室容积的第二凹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消音电磁阀,其能够提高降噪效果,而且省去了连接管路和接头,降低了成本,方便安装,适用范围广。一种一体式消音电磁阀,包括电磁控制结构和上述消音结构,所述电磁控制结构与消音结构为一体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磁控制结构包括与中壳体连接的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与中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控制通气通道打开或者闭合的电磁控制组件,且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出气管。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体端面设置有若干围绕所述通气通道排布的中壳体扰流筋,所述中壳体扰流筋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体扰流筋包括呈交错排布的内圈扰流筋和外圈扰流筋。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将电磁控制结构与消音结构一体化连接,即能够降低噪音,又方便布置,同时还可以提高燃油蒸发系统的脱附响应性;2、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发生扰流,时而膨胀,时而压缩,消耗声音的能量,达到降噪消音的目的;3、隔板凸起部的设置能够降低电磁控制组件在控制通气通道打开或者闭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碳罐电磁阀与膨胀腔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消音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实施例1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实施例1中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中消音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3中一体式消音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3中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11、端盖;111、端盖凸起部;112、进气管;113、加强筋;12、隔板凸起部;13、第一扰流筋;14、第二扰流筋;15、第一凹槽;16、通气孔;17、第三扰流筋;18、第四扰流筋;2、中壳体;21、通气通道;211、内斜面;212、外斜面;22、第二凹槽;23、第五扰流筋;24、第六扰流筋;25、外圈扰流筋;26、导流弧面;3、电磁控制组件;4、下壳体;41、出气管;51、膨胀腔;52、管路;53、碳罐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消音结构,参照图2,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端盖11、上壳体1和中壳体2,且端盖11、上壳体1以及中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端盖11上设置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进气管112,中壳体2上设置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通气通道21;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与中壳体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卡接固定;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的横截面外轮廓为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或者多边形。参照图2和图4,上壳体1内设置有横隔板,横隔板将第一腔室分隔为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且横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将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连通的通气孔16;气体从进气管112进入上层腔室内,然后通过多个通气孔16进入下层腔室,最后从通气通道21排出。参照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横隔板包括与上壳体1内侧壁连接的隔圈部,以及设置于隔圈部中间的隔板凸起部12;隔板凸起部12截面呈U型,且其开口与通气通道21相对;隔板凸起部12的凹腔与通气通道21相对,是为了降低通气通道21打开与闭合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参照图2和图4,通气孔16开设在隔圈部上,而进气管112与隔板凸起部12相对;本实施例中隔圈部上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端盖(11)、上壳体(1)和中壳体(2),且所述端盖(11)、上壳体(1)以及中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端盖(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进气管(112),所述中壳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通气通道(21);/n所述上壳体(1)内设置有横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且所述横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连通的通气孔(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端盖(11)、上壳体(1)和中壳体(2),且所述端盖(11)、上壳体(1)以及中壳体(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端盖(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进气管(112),所述中壳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通气通道(21);
所述上壳体(1)内设置有横隔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分隔为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且所述横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上层腔室和下层腔室连通的通气孔(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隔板包括与所述上壳体(1)内侧壁连接的隔圈部,以及设置于所述隔圈部中间的隔板凸起部(12);所述隔板凸起部(12)截面呈U型,且其开口与所述通气通道(21)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16)开设在所述隔圈部上,所述进气管(112)与所述隔板凸起部(12)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内设置有若干上壳体扰流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扰流筋包括设置于所述隔板凸起部(12)外壁的第一扰流筋(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扰流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内侧壁且同时与所述隔圈部和隔板凸起部(12)连接的第二扰流筋(14),若干所述第一扰流筋(13)与第二扰流筋(14)沿周向交错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扰流筋包括设置于所述隔板凸起部(12)内壁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官百俊郦强罗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恩都法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