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罐及汽车。
技术介绍
伴随着《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以下简称国六)的实施,国六燃油系统开发逐步替代国五燃油系统开发。同等燃油箱额定容积下,国六燃油系统的碳罐体积是国五燃油系统的碳罐体积的2-3倍,且碳粉利用率较低。如图1所示的碳罐中,碳罐包括碳缸外壳101,碳缸外壳101内形成有用于填充碳粉的填充腔102和用于平衡碳罐气压的平衡腔103,填充腔102上设有用于连接油箱的第一接口104和用于连接发动机的第二接口105,平衡腔103上设有用于连接大气的第三接口106。碳罐的填充腔102上形成有脱附时的流体域(即图1左边的流体域)与碳罐加载时的流体域(即图1右边的流体域)重合部分区域的碳粉,既能在加载工况时有气流经过,碳粉吸收蒸汽,又能在脱附工况时有气流经过带走吸附在碳粉上的蒸汽。现有技术中,碳罐脱附时的流体域与碳罐加载时的流体域重合部分的区域较少,不仅碳粉利用率较低,而且碳罐的体积也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包括碳罐壳体、碳罐上盖、大气口盖和碳罐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开口上的用于进行气体分流的气体分流结构;/n所述碳罐壳体包括并排设置的用于填充碳粉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碳罐壳体的开口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上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n所述碳罐上盖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开口处,与所述碳罐壳体紧密连接;/n所述大气口盖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第二腔体的第三开口处,与所述碳罐壳体紧密连接;/n所述碳罐底盖与所述碳罐壳体配合形成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腔体的第四开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包括碳罐壳体、碳罐上盖、大气口盖和碳罐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开口上的用于进行气体分流的气体分流结构;
所述碳罐壳体包括并排设置的用于填充碳粉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碳罐壳体的开口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上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
所述碳罐上盖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第一腔体的第一开口处,与所述碳罐壳体紧密连接;
所述大气口盖设置在所述碳罐壳体的第二腔体的第三开口处,与所述碳罐壳体紧密连接;
所述碳罐底盖与所述碳罐壳体配合形成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腔体的第四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流结构包括第一气体分流组件、第二气体分流组件、第三气体分流组件和第四气体分流组件;
所述第一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碳罐上盖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开口之间;
所述第二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碳罐底盖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开口之间;
所述第三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大气口盖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三开口之间;
所述第四气体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碳罐底盖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四开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分流组件和所述第三气体分流组件包括第一分流隔板、第二分流隔板和第一隔离组件;
所述第一分流隔板与所述碳罐上盖的内侧或者所述大气口盖的内侧相贴合;
所述第一隔离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或者所述第三开口上,用于隔离所述碳粉;
所述第二分流隔板设置与所述第一隔离组件与所述第一分流隔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组件包括第一海绵层和无纺布层;
所述无纺布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或者第三开口上;
所述第一海绵层设置于所述无纺布层和所述第二分流隔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分流组件和所述第四气体分流组件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新,孙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